隐隐长松带石屏,小亭仍揭岁寒名。
古碑字灭苔争绣,曲径人稀草乱生。
松老不随霜雪变,景多真比画图清。
凭阑小立斜阳里,春鸟初闻第一声。

【注释】

登歙学岁寒亭和旧韵录寄岩镇汪君士和:在歙州学岁寒亭吟诗,并录下寄给岩镇的友人汪君士和。

隐隐长松带石屏:长长的松树环绕在石屏风上。

小亭仍揭岁寒名:小亭子仍然悬挂着“岁寒”的名字。

古碑字灭苔争绣:古碑上的字迹被青苔覆盖后仿佛是一幅精美的刺绣。

曲径人稀草乱生:曲折的小路上人很少,草丛中杂草杂乱生长。

松老不随霜雪变,景多真比画图清:松树虽然年老体衰但并不跟着雪花一起变成白色,这景象比画卷中的景色还要清新。

凭阑小立斜阳里,春鸟初闻第一声:我倚着栏杆站立在斜阳之下,春天的鸟儿第一次啼叫传进我的耳朵。

【赏析】

诗人在歙州学岁寒亭吟诗,并录下寄给岩镇友人汪君士和。诗写山亭美景,抒发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首联“隐隐长松带石屏,小亭仍揭岁寒名”,以“长松”点题,交代出此为山中之亭;“石屏”二字写出了山亭所处的位置。“岁寒亭”之名取自“岁寒三友”,而亭又建于山中,所以有“岁寒亭”之称。颔联“古碑字灭苔争绣,曲径人稀草乱生”,写亭内景物。“古碑”、“字灭”表明时间久远,而“苔争绣”与“草乱生”则显示了苔藓顽强的生长力和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颈联“松老不随霜雪变,景多真比画图清”写山中之景。“松老不随”与颈联中的“松老”呼应,表现出松柏经霜雪而不倒的顽强生命力;“景多真比”则表明这里的景致之美胜过了画中之景。尾联“凭阑小立斜阳里,春鸟初闻第一声”,写诗人凭栏远眺的情景。“斜阳”、“春鸟”两个意象,不仅渲染了暮春时节的氛围,而且通过“第一声”一词传达了诗人听到春天鸟儿的啼声时内心的欣喜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全诗以“岁寒”为总起,以“小亭仍揭岁寒名”作为开头,以“春鸟初闻第一声”作为结尾,形成了完整的结构。诗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山亭周围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