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人议白茅塘,此日功归粉署郎。
来往共夸新水利,疏通谁识旧河防。
舜廷取次看行赏,吴地从今不奏荒。
底用勒铭江畔石,东南遗老颂声长。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工部祝惟贞员外的,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祝员外治水功绩的赞赏和对他的祝福。
首句“几年人议白茅塘”,意为过去几年里,人们一直议论着白茅塘的问题。白茅塘位于吴地,是杜甫曾经居住的地方。这句诗通过“几年”和“人议”两个关键词,传达出当时白茅塘问题的严重性和人们的关注程度。这里的“议”指的是讨论、议论,而“人议”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议论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第二句“此日功归粉署郎”,意为如今这一天,祝员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成就终于被承认。这里所说的“功归”意味着祝员外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和回报,他的成就终于被承认。这里的“粉署郎”指的是祝员外在粉署(即刑部)的工作职位,他在这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句诗通过“此日”和“功归”两个关键词,表达了祝员外在这段时间里所做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回报。
第三句“来往共夸新水利,疏通谁识旧河防”,意为大家纷纷夸赞祝员外的新水利工程,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祝员外对于旧河防的功劳。这里的“来往”指的是来自各方的人,他们共同赞美祝员外的新水利工程。而“疏通”则是形容祝员外对于水利工程的贡献,使得河水能够顺畅地流动。然而,尽管大家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祝员外对于旧河防的功劳。这里的“谁识”指的是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或认识到,这体现了祝员外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第四句“舜廷取次看行赏,吴地从今不奏荒”,意为在舜帝的朝廷中,祝员外可以随意挑选合适的赏赐,而吴地也不再会有荒废的情况。这里的“舜廷”指的是舜帝的朝廷,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力机构。而“取次”则表示随意选择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祝员外在舜帝的朝廷中可以随意挑选合适的赏赐。同时,这也反映了祝员外的才能和地位受到了极高的尊重和认可。至于“吴地从今不再有荒废的情况”,则是指祝员外的努力为吴地带来了繁荣和安定,使得当地不再有荒废的情况发生。
最后一句“底用勒铭江畔石,东南遗老颂声长”,意为根本无需在江畔刻碑留名,东南遗老将长久地赞美祝员外。这里的“底用”表示根本无需,而“勒铭”则是指刻碑留名。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不需要在江畔刻碑留名,东南地区的老人们也会长久地赞美祝员外。这里的“东南遗老”指的是东南地区那些年迈的文人墨客们,他们是这首诗的读者和传播者。而“颂声长”则表示他们的赞美声音将会长久地传扬下去。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祝员外治水功绩的诗,通过对祝员外治水功绩的赞扬,表达了诗人对其深深的敬意和祝福。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人议”、“功归”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歌还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祝员外治水功绩的重要性和伟大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