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青满眼,开卷足相慰。
墨田纷雨甲,笔缕粲星纬。
因之念老圃,圣训有攸畏。
蔬食而饮水,正欲葆真气。
缅怀古坛杏,袅袅绿阴芾。
当时曲肱眠,至乐本无既。
栖栖陈蔡厄,谁复辨良贵。
赖此箪瓢人,不择藜糁味。
美哉厌道腴,聊尔涤尘胃。
岂无食肉者,澌灭几名讳。
亦有事魔语,千载唾馀诽。
吾谁堪适从,壁立树严毅。
恒思召园子,连茹拔其汇。
豆间斋祭心,曾靡间珍费。
而况申申容,对越凛如忾。
虞庠献春丁,祀典讵无谓。
奉俎欲升堂,前期怅犹未。
这首诗是次韵题孔融伯隐君画菜。诗人在欣赏了孔融伯隐君的《菜图》后,有感而发,用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以及对古代圣贤教诲的敬仰。
首句“忽忽青满眼,开卷足相慰。”意为:眼前一片绿色,让人心情愉快,翻开书页也足以安慰心灵。诗人用“忽忽”形容心情的愉悦,用“青满眼”描绘眼前的景色,用“开卷足相慰”表达读书带来的慰藉。
次句“墨田纷雨甲,笔缕粲星纬。”意为:墨色泼洒如雨,笔触闪烁如星。这里诗人用“墨田”指代书法作品,用“纷雨”形容墨色的丰富多样,用“星纬”比喻笔触的灵动飘逸。诗人通过描绘书法作品中的墨色和笔触,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第三句“因之念老圃,圣训有攸畏。”意为:因此我想起了老农,圣人的教诲令我敬畏。这里诗人用“老圃”指代农民,用“圣训有攸畏”表达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与老农的对比,展示了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对农业的珍视。
第四句“蔬食而饮水,正欲葆真气。”意为:吃素喝水,正是为了保持真气。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倡导素食主义的思想。诗人认为,素食有助于养生保健,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同时,素食主义者也被视为追求精神境界的人。
第五句“缅怀古坛杏,袅袅绿阴芾。”意为:缅怀古时坛上的杏树,那绿荫婆娑。这里诗人用“古坛杏”指代古代的杏树,用“袅袅绿阴芾”描绘杏树的茂盛和美丽。诗人通过对杏树的描绘,展现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自然的赞美。
第六句“当时曲肱眠,至乐本无既。”意为:当时的曲肱而眠,最大的乐趣就是没有结束的时刻。诗人用“曲肱眠”指代古人席地而坐休息的情景,用“至乐本无既”表达人生的最大乐趣就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由。诗人通过这一诗句,传达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第七句“栖栖陈蔡厄,谁复辨良贵。”意为:困顿的陈蔡之难,谁能分辨出谁是真正的贵人?这里诗人用“栖栖陈蔡厄”指代历史上的陈蔡之乱,用“谁复辨良贵”表达在困难面前,人们难以分辨谁是真正的贵人。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第八句“赖此箪瓢人,不择藜糁味。”意为:靠这种简陋的生活,我们不挑剔粗粝的食物味道。这里诗人用“箪瓢人”指代过隐居生活的人,用“藜糁味”指代粗粝的食物。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赞美了过隐居生活的人的生活态度和品质。
第九句“美哉厌道腴,聊尔涤尘胃。”意为:这真是美味佳肴,暂且用来洗净我们的胃。这里的“美哉厌道腴”指代美味佳肴,用“聊尔涤尘胃”表达美食可以洗净人们的烦恼和尘世的喧嚣。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
第十句“岂无食肉者,澌灭几名讳。”意为:难道没有吃肉的人吗?他们的名讳却因为吃猪肉而消失。这里诗人用“食肉者”指代吃肉的人群,用“澌灭几名讳”表达吃肉的人被社会排斥和歧视的现象。诗人通过这一诗句,批判了吃肉的社会现象。
第十一句“亦有事魔语,千载唾余诽。”意为:也有关于鬼神的传说,这些故事被口耳相传,成为千年以来的笑谈。这里的“事魔语”指代鬼神传说,用“唾余诽”表达这些故事被后人当作玩笑和笑话。诗人通过这一诗句,揭示了鬼神信仰的荒诞性和虚无性。
第十二句“吾谁堪适从,壁立树严毅。”意为:我该如何选择呢?就像高墙直立、树木挺拔一样坚定不屈。这里诗人用“壁立树严毅”比喻自己坚定不屈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第十三句“恒思召园子,连茹拔其汇。”意为:总是想念那个花园,那里聚集着丰富的花卉。这里诗人用“召园子”指代自己心中的乐园,用“连茹拔其汇”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十四句“豆间斋祭心,曾靡间珍费。”意为:豆腐间斋戒祭祀之心,不曾奢侈浪费。这里诗人用“豆间斋祭心”指代自己内心的虔诚和庄重,用“曾靡间珍费”表达自己节俭的生活方式。诗人通过这一诗句,体现了自己淡泊名利、注重内心的修养。
第十五句“而况申申容,对越凛如忾。”意为:更何况在严肃庄重的仪式中,面对上天肃然起敬。这里诗人用“申申容”指代庄严的仪式,用“对越凛如忾”表达自己在仪式中的恭敬和肃穆。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礼仪和传统的尊重。
第十六句“虞庠献春丁,祀典讵无谓。”意为:虞庠献上春天的礼物,祭祀典礼难道没有意义?这里诗人用“虞庠献春丁”指代春秋两季向祖先献上礼物的习俗,用“祀典讵无谓”表达祭祀典礼的重要性和意义。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视。
第十七句“奉俎欲升堂,前期怅犹未。”意为:捧着祭器准备进入祠堂,但是祭祀前的准备还没有完成。这里诗人用“奉俎”指代祭祀前的准备工作,用“前期怅犹未”表达祭祀前的种种期待和焦虑。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