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富经纶,四海拟伊周。
太史性寂莫,雅志耽玄修。
侍御温如玉,澄清志已酬。
我本淡荡者,干时诚足羞。
我性非干时,我志在千秋。
所志如未偶,长揖谢王侯。
为语冥寥士,异派终同流。

【注释】

舟中寄怀张明成学士邓以德太史涂汝高侍御三先生二首:在江上船中写给三位同游的朋友。张明成,即张九龄;邓以德,即邓处仁;陶太史,即陶弘景;涂汝高,字子高。

伊周:伊尹、周公。伊尹曾为商汤大臣,辅汤伐桀灭纣,周公辅佐周成王,巩固了周王朝。这里比喻他们有治国安邦的才能。

玄修:指道家的修炼。

干时:投机钻营,谋求名利。

淡荡:恬淡放荡。

冥寥士:指隐逸之士。

异派:指不同流派的修行者。同流:谓志趣相同。

【译文】

你们三位都是很有才干的人,治理国家,可与伊尹、周公相比。

你是个性情寂寞的人,但志向高远,爱好道教的修炼。

你是个温文尔雅的侍御官,你的清廉正直已经得到了报答。

我本是一个恬淡的人,但当权者用权谋来求利,是让人羞耻的。

我的本性并不想当权,只是我的志向在于不朽,希望千秋万世后仍能被人称述。

我所追求的东西如果得不到,我就长揖拜别而谢绝王侯的邀请,隐居山林。

我将告诉那些隐逸的高人,虽然他们的修养不同,但志趣相同,可以成为同道中人。

【赏析】

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作者赴江东途中。诗人借送别友人而抒发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节。

一、二两句赞颂张九龄、邓处仁、陶弘景、涂伯高等人都有经天纬地的才学,并有治国安邦的本领。伊尹和周公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们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陶弘景是南朝梁时的道教学者,他隐居山中,研究神仙方术,对当时社会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涂伯高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侍御史。“四海拟伊周”一句,把三位朋友比作伊尹、周公,突出了他们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人格。

第三句说邓以德“性寂莫”,意思是说邓处仁为人清静寡欲。“雅志耽玄修”,说他有高雅的志趣,喜欢道家的修炼。“玄修”即道教的修炼,是道家的一种主张。“玄”在这里指玄妙,玄妙就是玄奥深微的道理。

第四句说涂伯高“温如玉”,“澄清志已酬”。意思是说涂伯高像美玉一样温润,他的志向已经得到了实现。“澄清志”就是政治清明的意思。“已酬”是指已经实现了。这句话赞扬涂伯高有政治清明的志向,并且已经实现。

第五句说自己是一个“淡荡”的人,也就是恬淡自得的人。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后来弃官归田,过着田园生活。陶渊明的诗中常提到“淡泊”、“自然”等词语,表明他崇尚淡泊无欲的生活。

第六句说:“我性非干时。”意思是说,我的本性不是贪图权势的。“干时”是迎合时势的意思。“我志在千秋”,意思是说我的志向要千秋万代传颂不朽。这句诗表明自己不图功名富贵,只求名垂青史。

第七句说:“所志如未偶”,意思是说如果我的追求不能得到满足的话。“所志”指自己的理想,“未偶”就是没有达到目的的意思。

第八句说:“长揖谢王侯”,意思是说如果我的理想不能实现的话,我就要长揖辞谢,不再做官了。“长揖谢王侯”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曾经到秦国去访问秦惠王,秦惠王请他吃饭,席间,秦昭王的左右两位大臣上前祝酒,孟尝君怕得罪了秦昭王,所以站起来作揖谢罪。秦王不高兴地说:“先生过谦了!我就是那个让先生作揖的大王。”孟尝君就站起来作了个长揖。

第九句说:“为语冥寥士”,意思是我要告诉那些隐逸的士人,虽然他们的修养不同,志趣相同,但是能够成为同道中人。“冥寥”即幽静。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送别的同时,表达了自己不愿趋炎附势、追逐权势的庸俗态度,表现了他洁身自爱的高尚品格。诗中既赞美了朋友的高尚品质,同时又表明自己鄙薄世俗功名的意趣。全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