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谒岩祠晓,山云淡欲收。
门庭森竹柏,俎豆肃春秋。
道际明时重,人知正学求。
疏慵虚典教,俯仰益含羞。
【注释】
重谒文公祠:重访文宣王的祠堂。文宣王,孔子的封号,这里指孔子。岩祠,山岩上的孔庙。
山云淡欲收:山中的白云渐渐散尽,好像要收束的样子。
门庭森竹柏:门前庭院中,茂密的竹木参天而立。
俎豆肃春秋:祭祀用的礼器和酒食,整齐严肃。春秋,古时祭祀之礼。
道际明时重:在圣人的道路旁,正是清明时节。
人知正学求:人们都知道追求正直学问。
疏慵虚典教:疏懒不羁,对教化之道不甚重视。
俯仰益含羞:低头仰望,越发觉得羞愧。
赏析:
这首《重谒文公祠》是作者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9年)冬重访文公祠时所作。当时作者已经67岁,一生坎坷,仕途屡经挫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及自己内心的感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全篇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
首句起笔即写清晨登临岩寺之所见:山中的云彩渐次消散,仿佛要收回去似的;接着又写出了山岩下的孔庙,门庭里高大的竹柏参天耸立。“晓”字既点出了时间,也表明作者一大早就来到这山岩上的孔庙。
第二句写山岩下的孔庙。这里的“门庭”,指的是孔庙大门前的院落。“森”,多的意思。“柏”,柏树。“森柏”形容茂盛的样子。“森柏”与“门庭”合用,突出了庙宇庄严而又宏伟的特点。
第三句进一步渲染了孔庙的气象。孔庙门前,竹子、柏树苍翠挺拔,参天蔽日。“俎豆”,祭祀用的礼器和酒肉。“肃”,整肃的意思。“春秋”,泛指祭祀。“肃春秋”即指祭祀时的礼节。
第四句写庙中气氛。在孔圣的道路上,正当春光明媚的时候,人们都知道这是到孔庙祭孔的大好时光。
第五至八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抒发。“道”,指道路。“重”,再次的意思。“明时”,指清明时节。“人知正学求”,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应当学习正直的道理。“疏慵”,指疏懒。“虚典教”,意思是虚妄地对待教化之道。“俯仰益含羞”,意思是低着头看,抬头看得更羞愧。“益”,更加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越看越觉羞愧。
最后两句是作者总结性的意见。他认为自己虽已老迈,仍然不能不仰视先贤孔圣人的道德风范,因而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感到惭愧,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有责任继承发扬孔圣人的教诲,这就更使他感到羞愧。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质朴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孔圣人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的思想感情变化。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宋代诗歌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