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北堂风雨深,萱花萎矣忽难任。
非干画里慵题句,为感春晖寸草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全诗理解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此诗前两句写萱草之萎落,后两句写诗人对小儿女的怀念与关切,表达了诗人思念小儿女的深切感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状况。

诗歌首句开门见山,以风雨之深来写萱草之萎落。萱草即忘忧草,因《诗经.卫风.伯兮》中有:“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西兮,其乐只且!”“乐”通“谑”,“谑乐”意指欢乐之事,此处用“谑乐”反衬“萱花萎矣”,则萱草之凋零,实乃世事变迁之悲哀也。

第二句“萱花萎矣忽难任”,承上一句而来,言萱花已逝,令人难以承受。萱草枯萎之后,诗人不禁想到家中的小儿女也遭遇不幸。

第三句“非干画里慵题句,为感春晖寸草心”,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小儿女的担忧之情。这一句中“非干画里慵题句”是说这些诗句并非出自诗人之手;“为感春晖寸草心”则是说诗人因为春天温暖阳光的照耀而感到欣慰,就像那些小草一样,即使只是一点点阳光,也能让它茁壮成长。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反衬手法,通过描绘自己的心境与小草的茁壮成长形成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小儿女的思念之情。

【答案】

①一自北堂风雨深,萱花萎矣忽难任。

②非干画里慵题句,为感春晖寸草心。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安禄山叛乱,长安沦陷,诗人流寓蜀地,心情抑郁,故借萱草抒发感慨。首句开门见山地写秋风起雨,吹落庭中萱草,暗示战事发生。次句承前启下,指出萱草凋零是因为战乱的缘故。后两句化用典故,以“画里”喻朝廷,以“春晖”喻皇帝恩泽。诗人以“为感春晖寸草心”作结,表明自己虽身遭祸患而仍不忘君国社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