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何完美,人民自大风。
天长三楚尽,地阔五陵通。
入境闻弦诵,何年可即戎。
因君问子静,如会浙之东。
【注释】
城郭何完美:城池建筑多么完美。
人民自大风:人民生活遭受了大破坏,风声鹤唳。
天长三楚尽:楚国地域辽阔,已到了天长地久的地步。
地阔五陵通:长安周围是五座陵墓。
入境闻弦诵:你从外地来到京城,听到弦歌之声。
何年可即戎:何时可以参加军队作战?
君问子静:你问子静。
如会浙之东:像到浙江一带去。
【赏析】
《送别》这首诗作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冬,当时诗人在长安待诏。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同时流露出一种报国无门的抑郁情绪。
首联写诗人所见之景。“城郭何完美”,指长安城虽然宏伟壮丽,但不免给人以破败之感。“人民自大风”,说明战乱之后,人民遭受了极大的苦难。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颔联描绘诗人所历之处的景色。“天长三楚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破坏。“地阔五陵通”,则写出了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这两句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害。
颈联写诗人与友人相遇时的情景。“入境闻弦诵”,指诗人在外地听到音乐之声,暗示了战事尚未结束,人们仍过着平静的生活。“何年可即戎”,则表达了诗人对何时能够重返战场的期待和无奈。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既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又有对国家危难的深深忧虑。
尾联写诗人向友人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期望。“因君问子静”,说明诗人是通过朋友转达自己的心声。“如会浙之东”,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憧憬。这里所说的“浙”,是指浙江一带,诗人希望能够有机会在那里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前后景象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深刻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