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竹补疏篱,生刍束酒旗。
鸡豚田祖庙,鹰犬猎神祠。
玉糁菰为粉,琼酥豆作糜。
儿童采芦叶,争学短箫吹。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季的郊外居所中,与家人一起从事农事活动的情景。全诗共十句,依次描述了编竹修补疏篱、生刍束酒旗、鸡豚田祖庙、鹰犬猎神祠、玉糁菰为粉、琼酥豆作糜、儿童采芦叶、争学短箫吹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首句“编竹补疏篱”,描绘了诗人用竹条修补破旧的篱笆的情景。这里的“编竹”指的是将竹子编织成竹条,用于修补篱笆,体现了诗人勤劳朴实的品质。
次句“生刍束酒旗”,描述了诗人用生草捆扎成一束酒旗的情景。这里“生刍”指的是用草捆扎成一束,作为酒的标志;而“束酒旗”则是将酒旗绑在酒坛上,以便人们能够识别。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具体的劳作场景,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精神风貌。
第三句“鸡豚田祖庙,鹰犬猎神祠”,描绘了诗人在田间祭祀祖先和神祠的情景。这里“田祖庙”指的是供奉土地神的庙宇;“鹰犬猎神祠”则是指供奉狩猎女神的庙宇。这两个词组共同反映了农民们对于神灵的敬畏之情以及他们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
第四句“玉糁菰为粉,琼酥豆作糜”,描述了诗人用玉糁(即菱角)磨成粉末,用琼酥(即花生)煮成糜粥的情景。这里的“玉糁”和“琼酥”都是珍贵的食材,分别代表菱角和花生这两种农作物。通过这两句诗,诗人展现了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调养,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态度。
第五句“儿童采芦叶,争学短箫吹”,描绘了孩子们在田野里采集芦苇叶的情景,并纷纷学习吹奏短箫。这里的“芦叶”指的是芦苇叶子,而“短箫”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通常由竹子制成。通过描绘孩子们的学习场景,诗人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在不同场景下的生活细节进行描绘,展现了农家乐土、丰收喜悦、田园风光和民间习俗等丰富多样的生活画卷。同时,诗中的关键词“编竹”、“生刍”、“鸡豚”、“鹰犬”、“玉糁”、“琼酥”、“芦叶”、“短箫”等都富有文化内涵,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