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蕲州城,已见蕲州山。
诸山初不高,苍石砺且顽。
想当至正时,民物庶以殷。
大江楚西来,万里不闭关。
兹山独储英,群雄出其间。
遂为祸乱阶,滋蔓莫可删。
忆我闻乱初,我方总两鬟。
侍立父祖旁,听说国步艰。
焉知三十年,见此草与菅。
骨肉亦已零,安得发不斑。
披榛欲吊古,豺虎怆我颜。
苍茫望茅宇,日落孤舟还。
【注释】蕲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东南,古为楚地。至正:元朝年号(1341-1368)。苍石砺且顽:指山的坚硬。砺,磨刀石。想当至正时:想那元朝的末年。民物庶以殷:百姓生活富裕。大江楚西来:长江自西南方向流来,故称楚水。兹山独储英:只有这蕲州才有如此的山产。群雄出其间:这里指群雄并起。遂为祸乱阶:成为祸乱的根源。滋生蔓不可删;滋生蔓延,不能铲除。忆我闻乱初:想起我听乱的时候。国步艰:国家处境艰难。焉知三十年:哪里知道三十年后。安得发不斑:怎能不头发斑白。披榛欲吊古:穿过荆棘想去拜谒古迹。豺虎怆我颜:豺虎也感到我的悲伤。
【赏析】《望蕲州》是元代文学家萨都刺于元末乱世中所作。这首诗通过诗人对家乡蕲州的眺望,表达了他对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多艰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首四句写望见蕲州山,便想到蕲州城。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蕲州城的面貌,而是从山入手,由近及远,先写山的高大挺拔,再写山的坚硬质朴,然后联想到元末蕲州一带的人民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人民的关心与牵挂。
“诸山”二句进一步描绘了蕲州地区的自然环境。这里的“诸山”并非指所有山峦,而是指那些位于蕲州境内的高山。这些山虽然不高大,但却有着坚韧不屈的品质,正如同砺砺的石头一样。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蕲州山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难的现实背景。
五句至八句写诗人对元末蕲州地区的观察与感受。他认为元朝的末年正是民物富足的时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乱不断发生,民生凋敝,使得蕲州地区逐渐成为祸乱的根源。这种观点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反映出诗人对人民的深深同情与关爱之情。
最后四句回忆自己当初听到战乱的消息时的心境。那时,他还年轻,正在侍立在父祖的身旁。听闻国家的处境艰难,不禁感叹道:“焉知三十年,见此草与菅!”这里的“草”和“菅”指的是野草和茅草,它们生长在荒野之中,象征着贫困与荒凉的景象。诗人用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与忧虑。
尾联则转向自身。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生活状态,那时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充满活力与朝气。然而,如今却已白发苍苍,容颜憔悴。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感慨万分,也更加凸显了诗人对家乡人民的深切思念与愧疚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家乡蕲州山川、人民生活的描绘以及对时代背景的分析,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多艰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