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
嵓畔苍藤悬日月,崖边瑶草记春秋。
板居未变先秦俗,刳木犹疑太古舟。
三十六程知近远,试凭高处望刀州。

嘉陵江

嘉陵江,长江上游的支流,起源于秦岭山脉,流经陕西省凤县,于重庆市注入长江。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和深刻的历史情感表达,展示了嘉陵江两岸的自然之美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崇高敬意。

注释

  • 嘉陵江:指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秦岭,流至重庆市后汇入长江。
  • 向西流:描述了嘉陵江自北向南的流向。
  • 乱石惊滩夜未休:形容河流中的岩石嶙峋,水流湍急。
  • 嵓畔苍藤悬日月:嵓是山崖的意思,苍藤指的是巨大的树木,这里形容树高耸入云。悬日月形容这些树木高大到几乎触及天空。
  • 崖边瑶草记春秋:崖边生长着珍贵的植物,这些植物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 板居未变先秦俗:板居可能是指简陋的住所或古代的居住方式,先秦时期风俗习惯未改变。
  • 刳木犹疑太古舟:刳木可能指雕刻木头为船,太古舟指古老的船只。这里的疑问表达了对古老技艺和传统的尊重。
  • 三十六程知近远: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距离,三十六程可能指一段旅程的距离。
  • 试凭高处望刀州:尝试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刀州。

译文

嘉陵江之水自西向东奔流不息,河中巨石嶙峋如梦初醒般令人心惊。山崖边生长的苍劲大藤直插云霄,与天同齐,而崖边的瑶草则记录了春秋更迭的历史沧桑。简朴的木屋虽历经风雨却依旧保留着先秦时代的生活习俗,那些用木头雕刻而成的古老船只仍然让人疑惑,它们是否还保持着太古时代的风貌。从这三十六个程的旅行中,我明白了距离的远近和高低起伏,于是尝试站在高处,眺望着远方的刀州。

赏析

此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嘉陵江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首句“嘉陵江水向西流”直接点明主题,简洁明了地勾勒出江水的流向。接下来的诗句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夸张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乱石惊滩夜未休”、“嵓畔苍藤悬日月”,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诗歌还通过对嘉陵江两岸风景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如“崖边瑶草记春秋”不仅描述了植物的生长状态,也隐喻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嘉陵江自然美景的赞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回顾和赞美。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展示了中华诗词艺术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