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俱生色,高堂不染尘。
转疑鸥狎客,更好月窥人。
满座阳春曲,当筵漉酒巾。
关门无醉尉,良夜得相亲。

【注释】

八月十三夜,是诗人在八月的一天夜里。胡太守汝顺山人董述夫:指作者的友人董述夫。汪和叔魏成之蔡世卿贞卿李永升永庇(bì):都是诗人的朋友。集署中得人字:指诗人在集署中得到好友的帮助。

四野俱生色,高堂不染尘。转疑鸥狎客,更好月窥人。满座阳春曲,当筵漉酒巾。关门无醉尉,良夜得相亲。

【赏析】

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1087年(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中秋之夜,诗题一作《秋夕》。诗以咏月为题,而实为写友朋聚会、清谈畅饮的情景。首句“八月十三夜”点明了时间和节令,次二句写“高堂不染尘”。这二句写高堂,与上句中的“四野”相对,既写出了环境的幽美,也表现了诗人的高雅情趣。三至六句写诗人与友人欢聚畅饮,其乐融融。七至八句写月景,又与前二句相呼应。

全诗以“良夜”二字领起,从时间上贯穿始终;中间十二句则从空间上铺排开来,由“四野”写到“高堂”,再由“高堂”写“转疑鸥狎客”,“更好月窥人”,最后写到诗人与友人欢聚畅饮,其乐融融。结构严密完整。

开头两句写景,“四野俱生色”一句,用了一个“生”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接着两句写室内的宴饮。这里“鸥”是指诗人朋友,因为诗人曾说:“鸥凫自忘机”(《送陈奉议之任安丰》),故称之。“月窥人”是说月亮偷偷地窥视着人们,暗喻他们饮酒作乐的情景。这两句诗通过比喻手法,把室内的宴饮活动写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接着两句转到户外,写室外的月色。这两句也是用比喻的写法,“好”字用得非常贴切,表现出诗人对月色的赞赏之情,进一步渲染了气氛。最后两句写室内的宴饮,写诗人与朋友欢聚畅饮。其中“关”字用得很好,它不仅指门禁严密的官署,而且指宴饮的气氛。“良夜得相亲”这一句诗写得非常传神,它不仅说明宴会的气氛很热烈,而且表明诗人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从而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