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琵琶语,凄凉不忍听。
自知缘薄命,谁复恨丹青。
【注释】
东方虬:唐代诗人。昭君怨三绝,即《昭君怨》,相传为王昭君所作。后二首:指李白的《昭君怨》第二、第三首。妙无:即“妙无”一词不见于现存文献记载。据《文选》,此诗题下注“一云‘东方虬’”,疑是误题。予:我。角胜:与别人竞赛胜过对方。见志:表示心意。云耳:即“而已”。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前四句写昭君出塞,慨叹自己的命运之不幸,后四句写自己效颦东晋桓温之事,抒发了壮志难酬之感。
这首诗是诗人在读《昭君怨》后有感而作的。他读了《昭君怨》的第一首,便产生了共鸣。那首诗描写昭君远嫁和番,离别故土,去国离乡,不禁悲从中来。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也和昭君一样,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马上琵琶语,凄凉不忍听。”以马上弹琵琶者的口吻,写出了琵琶曲中哀婉的旋律。这声音既不是令人愉悦的欢歌,也不是令人兴奋的战斗号角,而是使人感到凄凉的哀音。它唤起了读者对往事的回忆:当年,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多少英雄豪杰被卷入了这场混战中去。他们有的慷慨捐躯,有的含恨死去,有的身遭囚禁。如今这些英雄的儿女们,又何尝不是带着这种凄怆的心情,忍受着战争的摧残呢?这一句是全篇的总纲,以下四句就是围绕着这一主题来展开的。
颔联“自知缘薄命,谁复恨丹青。”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他认为自己的一生注定要遭受不幸,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了。可是又有谁能理解他的痛苦呢?他想到那些画师们,他们用丹青描绘出了一个个美丽的形象,却不知道他们的画中人物实际上正是他自己。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控诉。这两句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含义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非敢角胜也聊以见志云耳。”诗人以谦虚的态度收束全篇,表示自己只不过是借古喻今,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罢了。这里的“角胜”是指与别人比赛,争取胜利的意思。诗人说自己并不是想要与别人竞争取胜,而是要通过这首咏史抒怀之作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心愿。这两句是对前面所写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全文的概括。
这首诗以咏史抒怀为主,通过对昭君的身世经历和诗人自己的遭遇的比较,抒发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全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富有哲理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