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舸当年发豫章,豚鱼吹浪棹相将。
黄芦夹岸天连海,白雁临关夜有霜。
氛祲只今干斗极,江湖依旧远岩廊。
悲吟不尽伤秋意,红叶萧萧暮吹长。
注释:感秋三首之一,当时洪都兵变,我正在种菊东篱,有终焉(结束)之志,因此写了这首诗。
一舸当年发豫章,豚鱼吹浪棹相将。
黄芦夹岸天连海,白雁临关夜有霜。
氛祲只今干斗极,江湖依旧远岩廊。
赏析:这是一首咏叹秋天的诗。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抒秋思,情景交融,情韵悠长。“感秋”是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作者在这首诗里也采用了这一题材。
首句“一舸当年发豫章”,点明地点。豫章即今天的江西南昌,是作者的故乡。当年诗人乘船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或做官。
次句“豚鱼吹浪棹相将”,点明时间。豚鱼指江豚,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形如小猪,体细长,头略尖,鼻孔圆突,眼小,鼻端有短须,背鳍与腹鳍相连。豚鱼性温驯,喜栖息在江河浅滩处,性情温和,遇人不惊。诗人乘舟从九江出发去南昌,正值秋季,江水涨潮,浪涌如山,江面上波涛翻滚,犹如一群猪和一条大鱼被波浪推动,相互追逐。这里的“吹浪”是说江上的风浪像吹动猪和鱼一样,“棹相将”是指船桨随着波浪而前进。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秋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第三、四句“黄芦夹岸天连海,白雁临关夜有霜。”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黄芦,即芦苇,一种生长在河湖边、沼泽地带、池塘、湿地等地的高大草本植物。黄芦高耸入云,挺拔有力;其叶呈披针形,排列紧密,随风摇曳,如同绿色的波浪。黄芦的颜色鲜艳,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黄苇夹岸,天空与大海相连,形成一幅辽阔壮美的画卷。白雁临关,指的是白色的大雁飞越关口,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里的关,指的是古代边防要地的要塞关口。白雁飞过关口时,仿佛是在提醒人们警惕边境的敌人。夜有霜,是指夜晚降临时气温骤降,空气中弥漫着寒气,使得大地一片银白。霜是自然界中的白色物质,它使大地、树木、花草等物体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美丽色彩。这里的“临关夜有霜”不仅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景色,还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第五、六句“氛祲只今干斗极,江湖依旧远岩廊。”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担忧之情。这里所说的“氛祲”,指的是国家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的情况。诗人用“只今”表示现在,意味着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已经成为了常态。斗极,即北斗星,古人认为它是天帝的玉杖,能够辨别是非曲直。这里的斗极,可能是指北斗星,也可能是指天帝的玉杖。诗人在这里借斗极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江湖,指的是湖泊和河流,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江湖依然遥远广阔,但诗人却无法看到它们的美丽风光。这里的“远岩廊”可能是指遥远的山谷或岩石廊道。诗人通过描绘这些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这两联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既展示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又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最后两句“悲吟不尽伤秋意,红叶萧萧暮吹长。”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诗人在秋天的旅途中,面对美景良辰,心中却充满了悲伤和哀怨。他的悲吟声不绝于耳,似乎无法平息;而红叶在秋风中飘落,萧萧作响,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苦闷和忧愁。这里的“悲吟”和“红叶”都是秋天的象征。悲吟声不绝于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而红叶在秋风中飘落,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苦闷和忧愁。这两联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悠长。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日山水图,同时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