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摇落气萧森,爱尔修篁自作林。
清籁在天闻日夜,翠云随地变晴阴。
秦楼凤下湘山远,羌塞龙吟渭水深。
何似习池通蒋径,只应风雨亦登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赏析”,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来分析作者运用的技巧,最后指出艺术效果,注意要忠于原诗,不能另改。

首先看第一联“江南摇落气萧森,爱尔修篁自作林”,诗人描绘了一个萧瑟凄凉的画面:江南地区秋末冬初,草木凋零,气候寒冷,一派萧疏的景象。“萧森”“修篁”“作林”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这种环境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接着是第二联“清籁在天闻日夜,翠云随地变晴阴”,诗人通过听觉和视觉描写了竹子生长的环境特点。“清籁”“翠云”是形容竹子的声音和影子,“闻日夜”和“随地变”表现了竹子的生长环境的特点和竹子的生长速度之快,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再来看第三联“秦楼凤下湘山远,羌塞龙吟渭水深”,这里写的是竹子的生长环境。从“秦楼”到“羌塞”,从“凤下”到“龙吟”,都写出了竹子生长的地理位置,表现了竹子生长的环境之广阔。

最后再看第四联“何似习池通蒋径,只应风雨亦登临”,这里写的是竹子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写竹子的外形,表现出了竹子的坚韧不拔和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诗人认为竹子的这些品质与自己的志向相符合,因此愿意像竹子一样,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答案】

①江南地区秋末冬初,草木萧条,气候寒冷,一派萧索景象。②竹叶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仿佛能听到它在天上日夜吹奏着;竹影随风摇曳,仿佛能看见它在地上变幻出各种色彩。③秦淮河边上飞来的凤凰,远远地掠过湘山,羌塞边传来的龙吟声深沉而有力。④我多么希望能像习池边的竹林那样通往蒋径,即使风雨来临,也仍然能够登上高处观赏美景。

译文:

江南地区秋末冬初,草木凋残,气候寒冷,一片萧索景象。竹叶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仿佛能听到它在天上日夜吹奏着;竹影随风摇曳,仿佛能看见它在地上变幻出各种色彩。秦淮河边上飞来的凤凰,远远地掠过湘山,羌塞边传来的龙吟声深沉而有力。我多么希望能像习池边的竹林那样通往蒋径,即使风雨来临,也仍然能够登上高处观赏美景。

赏析:

这是一首咏竹兼抒怀的七绝。

首联点明时间,渲染气氛。“江南摇落气萧森,爱尔修篁自作林”二句中“萧森”一词用得极妙。“萧森”既形容天气,又烘托环境,为全诗定下了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这两句诗把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进一步写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清籁”“翠云”是形容竹子的声音和影子,“闻日夜”表现了竹子的生长环境的特点和竹子的生长速度之快,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颈联写竹子的生长环境。从“秦楼”到“羌塞”,从“凤下”到“龙吟”,都写出了竹子生长的地理位置,表现了竹子生长的环境之广阔。

尾联写诗人的理想追求。诗人认为竹子的这些品质与自己的志向相符合,因此愿意像竹子一样,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全诗通过对竹子生长环境的描写和对其象征意义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