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昆明池,乃在点苍山阳,旁有罗施故邦。蚁附蝉联,賨僰蛮髳,参错其间。
宣父居九夷,道大无不容。白日灼幽崖,穷发渐华风。
浇讹反天经,由余谅非戎。
髬髵着裲裆,砺刃驰且都。投刃拜中丞,呕吟挟诗书。
嫉巫信医,日和以愉。
芃芃彼荠麦,秽我兰亩。培灌其勤,荠麦亡嗣有。循圣贤长道,屈此群丑。
臣心不负陛下圣,上有仓浪之天,下有孩提黄口。
【注释】:
- 浩浩昆明池 - 昆明池:古代的人工湖泊。
- 乃在点苍山阳 - 点苍山:在今云南省大理市西北,主峰太和峰海拔4000米,是南诏国的象征,因“点苍”而得名。
- 旁有罗施故邦 - 罗施:地名不详,指云南一带。
- 蚁附蝉联,賨僰蛮髳 - 蚁附蝉连:形容蜂拥而至。賨:古代少数民族名;僰:古代西南地区的部族名。髳:形容人多拥挤。
- 宣父居九夷 - 宣父:孔子,以“大成至圣”著称。孔子曾说:“文王之道,大而备”,即“道大无不容”。
- 白日灼幽崖 - 幽崖:深山崖。
- 浇讹反天经 - 浇:古部落名。讹:错误,歪曲。
- 由余谅非戎 -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由余为秦国谋臣,被秦穆公重用,他建议秦国不要与西戎(即羌族)作战。
- 髬髵着裲裆 - 髬髵:黑色皮肤。裲裆:古代的一种上衣。这里指黑皮肤的人穿着这种衣服。
- 砺刃驰且都 - 砺刃:磨快刀。驰且都:快速奔驰。这里是说他们挥剑如飞。
- 投刃拜中丞 - 投刃:比喻迅速。中丞:御史大夫的职位。这里指皇帝身边的谏官。
- 呕吟挟诗书 - 呕吟:大声疾呼。
- 嫉巫信医 - 巫医:古代迷信的人。
- 日和以愉 - 日和:天气晴朗。愉:快乐。这里是说心情愉快。
- 芃芃彼荠麦 - 芃芃:茂盛的样子。荠麦:荠和麦子,都是杂草。
- 秽我兰亩 - 秽:玷污,损害。
- 循圣贤长道 - 循:遵循,效法。长道:正确的道路。
- 屈此群丑 - 屈:屈服。群丑:指那些坏人。
- 臣心不负陛下圣 - 臣:古代对人的谦称。负:辜负。
- 上有仓浪之天 - 仓浪:形容天空广阔。
- 下有孩提黄口 - 孩提:小孩子。黄口:年幼的孩子。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奉命出使云南,途经昆明池时所作。全诗以昆明池为背景,通过咏唱昆明池周围的自然风物和社会情况,抒发了诗人对当地人民的同情以及他对朝廷政策的不满。
一、二句写昆明池的地理环境。昆明池位于点苍山的南面,周围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因此人烟繁盛,熙熙攘攘。诗人用“蚁附蝉联”和“参错其间”来形容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情形,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接着又用“宣父居九夷,道大无不容。白日灼幽崖,穷发渐华风”四句,来歌颂孔子在九夷传教,教化百姓的故事。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孔子教化天下,普度众生的敬佩之情。最后两句写当地的民族风俗淳朴,民风淳厚。同时,也暗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淳朴、人民勤劳善良的特点。
三至五句描写当地民族的风俗。“浇讹反天经,由余谅非戎。”这两句是说当地的少数民族不善于理解儒家经典,反而把儒家学说曲解为“非戎”。这反映出当时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能力。
六至八句是诗人对云南当地官员的评价。“髬髵着裲裆,砺刃驰且都。”这两句描绘了当地的官员穿着朴素、朴实的形象,他们手持利刃,勇往直前,不畏艰险。这反映了云南当地官员的勇敢无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最后一句则是对云南当地官员的讽刺,指出他们并不了解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反而肆意妄为,欺压百姓。
九至十二句是诗人对于云南当地百姓的感慨。“嫉巫信医,日和以愉。”这几句是说当地百姓虽然迷信巫术和医术,但内心却十分安宁和满足。这反映了云南当地百姓的淳朴和善良的性格特点。同时,这也暗示了云南当地百姓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十三至十七句是诗人对云南当地社会风气的描述。“芃芃彼荠麦,秽我兰亩。”这两句描绘了云南当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种植的荠和麦子长得茂盛,给诗人带来了美好的视觉感受。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云南当地农民勤劳善良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云南当地社会风气的批评。他指出当地的社会风气不正,许多人沉迷于赌博等不正当的活动,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破坏了社会秩序。此外,还有人认为这些活动是对社会道德的破坏,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十八至二十句是诗人对于自己此行任务的思考和感悟。“臣心不负陛下圣,上有仓浪之天,下有孩提黄口。”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他深知皇帝的伟大和恩德,同时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在这次出使云南的任务中,他不仅要传达皇帝的意愿,更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为朝廷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建议。此外,他还深切地关注着当地的民众生活和教育状况,希望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