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策来从浙水东,飘飘意气欲凌空。
曾经扪虱谈天下,几向闻鸡起夜中。
鲁酒也须佳客共,商歌直与古人同。
所知已逝音谁赏,弦绝秋鸿膝上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此题中,“杖策来从浙水东”中的“浙”,是浙江省的简称;“飘飘意气欲凌空”中的“凌空”,是指高高地飞腾、直冲云天。“曾经扪虱谈天下”中的“扪”,用手指触摸;“扪虱”即指手摸虱子;“天下”泛指国家大事。“几向闻鸡起夜中”中的“夜中”,是指深夜。“鲁酒也须佳客共,商歌直与古人同”中,“鲁酒”指的是山东的酒,“商歌”指的是《诗经》里的《商颂》。“弦绝秋鸿膝上桐”中的“秋鸿”,是大雁的意思,这里比喻知音。

【答案】

(1)译文:拄着拐杖来到浙江东面,意气风发好像要直冲云霄。曾经和人一边用手摸着身上的虱子一边谈论天下大事,也曾在深夜听到鸡鸣就起床起来吟咏古诗。山东的酒也要请那些有才德的朋友来一同品尝,商朝的《诗经》也可以与古代的人一起吟唱。现在所认识的已经去世了,谁又能欣赏我的诗歌啊!我就像秋空中断了翅膀的大雁一样只能坐在膝上的梧桐树上。

(2)注释:杖策:拄着拐杖,策:马鞭。浙:浙江省的简称,今属浙江省。凌空:指飞升。扪虱:摸虱子。天下:国事。商歌:指《诗经·商颂》。弦绝:《文选》卷五十六刘孝标注引《琴赋》:“伯牙鼓琴而志在登高山,锺期听之而志在流水。方鼓琴而商声动,方扬袂而羽声分。”膝:大腿。桐:梧桐木,常用以比喻人的才思敏捷。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著名文学家钟惺为其师钟伯敬(字伯纪)所写的祭文。钟伯纪是一位有才华的人,他的学问和为人都很让人敬佩,可惜英年早逝,令人痛惜不已。诗人用极其优美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诗四句,前两句写老师到任的情景,中间两句写老师的生活态度及行为表现,结尾两句抒发诗人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首句“杖策来从浙水东”描绘了老师拄着手杖,从浙江东面来的情景。“浙水”即指浙江,是浙江省的简称,此处借指钟伯纪的任职之地。“杖策”是指拄着拐杖步行,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出行方式,“从”表示跟随或追随。这句诗描写了钟伯纪老师的到来情景。

接下来一句“飘飘意气欲凌空”,“飘飘意气”指飘然自得的样子,形容他来到任所时的得意神态。“意气”在这里既指气概,又指精神气质。 “欲凌空”则是指他志向远大,想要超越一切困难,飞向更高的地方。这两句话写出了老师刚到任时那种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气势。

第三句“曾扪虱谈天下”,“扪虱”是中国古代一种读书方法,即在灯下用手摸虱子,专心致志地阅读书籍。“谈天下”则是说老师在灯下读书时,常常把天下的事都谈了出来。这里的“天下”指的是国家大事。这句诗描述了老师在灯下专注读书的情景。

第四句“几向闻鸡起夜中”,这两句描绘了钟伯纪老师生活态度和行为特征。“夜中”指的是深夜,这里用来说明老师工作勤奋到了深夜仍不休息的程度。“几向闻鸡起”表明他几乎每天半夜就起来准备第二天的工作。这句诗描述了老师勤奋工作的状态。

第五句“鲁酒也须佳客共”,这两句诗描述了他喜欢和朋友一起品鉴美酒的情景。“鲁酒”指的是山东的美酒,这里借指老师的好友们所喝的美酒。 “佳客”指的是好朋友。“须”是必须要的意思。这句诗描述了老师与朋友们一起品鉴美食的情景。

第六句“商歌直与古人同”,“商歌”指的是商朝时期的诗歌,这里借指古代的歌谣。“直与古人同”意味着老师的音乐品味和古代的歌谣一样高雅。这句诗表达了老师音乐品味高雅的特点。

最后一句“所知已逝音谁赏,弦绝秋鸿膝上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朋友的深深怀念之情。“所知已逝”是指朋友已经离去了。“音谁赏”是指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音乐才能和诗歌才能。“弦绝秋鸿膝上桐”这句话出自唐代李贺的诗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听边草北风吹?谁见少城明月中?”意思是桐树的风使壮士感到痛苦;秋天的寒虫在灯下悲鸣;谁听到边塞上草木被风吹过的声响?谁看到长安城的月亮照耀着少陵原?这里借用了诗句,表达出诗人对于逝去朋友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