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旬三馈浆,十日一栉沐。
迫而后能应,希声犹不足。
被褐诣谂公,共尔一盂粥。
澹然出世情,了了无缚束。
因举赵州话,白兆一橛木。
瞠目不解答,彼已两无触。
作别不作别,黄叶埋经屋。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全诗的基本意思,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注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最后分析诗歌的意境。
首先理解诗歌内容:
“一旬三馈浆,十日一栉沐。”意思是说,一个礼拜喝三次粥,十天洗一次头。
“迫而后能应,希声犹不足。”意思是说,勉强应付一下,还是感觉不够。这里“迫”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
“被褐诣谂公,共尔一盂粥。”意思是说,身穿粗布衣去见禅师,和他共享一碗稀粥。
“澹然出世情,了了无缚束。”意思是说,淡然超脱世俗之情,心无牵挂。
“因举赵州话,白兆一橛木。”的意思是说,于是提起赵州和尚的话,像白骨那样一截木头。
“瞠目不解答,彼已两无触。”意思是说,瞪大眼睛无法回答,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了接触。
“作别不作别,黄叶埋经屋。”意思是说,离别时没有告别,黄叶埋没房屋。
其次理解语言特点:
此诗语言简练、质朴。如“效黄鲁直”,直接点明自己学习苏轼的风格,用“效”“黄”“鲁直”三个词来概括。
再次分析意境:
此诗写一位僧人和诗人的对话。僧人以“黄”(黄色)为比喻,指出诗人虽然追求禅宗之境,但内心仍被世俗所牵挂,不能超然物外。诗人则回应道:“澹然出世情,了了无缚束。”表明自己虽身处俗世,却能保持超然的心态,不被世间所束缚。最后两人的对话戛然而止,诗人以“离别时没有告别,黄叶埋没房屋”收尾,表达了诗人在世俗纷扰中依然坚持自我、不为名利所动的坚定信念。
【答案】
示例一
效黄鲁直
一旬三馈浆;十日一栉沐。
迫而后能应;希声犹不足。
被褐诣谂公;共尔一盂粥。
澹然出世情;了了无缚束。
因举赵州话;白兆一橛木。
瞠目不解答;彼已两无触。
作别不作别;黄叶埋经屋。
赏析:
首联写僧与诗人相会的情景。“一旬三馈浆”,写僧人每日三次进餐,生活清苦。“十日一栉沐”,写僧人每十日洗头一次,生活也清苦。“迫”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次联写僧人对诗人的回答。“希声尚不足”,是说僧人认为即使发出声音也不足以回答诗人的问题,说明他内心非常宁静。第三联写僧人向诗人传授禅宗思想。“澹然出世情,了了无缚束”,是说诗人应该像僧人一样保持淡泊明志、心无牵挂的境界。第四联写僧人向诗人传授禅理。“因举赵州话”是讲赵州和尚的故事。“白骨一橛木”,是说赵州和尚面对白骨时仍然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受任何事物的侵扰。第五联写僧人与诗人的对话。“瞠目不解答”是说僧人面对诗人的问题时,只是瞪大了眼睛,无法回答,表现了僧人的高深莫测。第六联写僧与佛的对话。“彼已两无触”,是说僧人已经达到了与佛同体的境界,不再受到任何事物的影响。第七联写僧人与佛的对话。“作别不作别”是说僧人虽然要离开,但并没有告别,而是让黄叶把寺院掩埋起来。第八联写僧人与佛的对话。“黄叶埋经屋”是说黄叶最终会把寺院完全掩埋掉。第九联写僧人与佛的对话。“离别时没有告别”,是说僧人在离开的时候并未与佛告别,只让黄叶把寺院掩埋了。第十联写僧人与佛的对话。“黄叶埋经屋”是说黄叶最终会把寺院完全掩埋掉。这首诗通过描写僧人与诗人的对话,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理解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