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襟济济盼秋波,共迓春风五马过。
海宇车书今日盛,山城弦诵近来多。
爱闻召伯棠阴化,骤听渔阳麦秀歌。
名教不应无乐地,广文已老奈公何。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的《上元应制》。诗的原文如下:
佩襟济济盼秋波,共迓春风五马过。
海宇车书今日盛,山城弦诵近来多。
爱闻召伯棠阴化,骤听渔阳麦秀歌。
名教不应无乐地,广文已老奈公何。
注释
- 佩襟济济:形容人很多,穿着华丽的衣服。
- 盼秋波:盼望着秋天的到来。
- 共迓春风:共同迎接春天。
- 五马过:指朝廷派出的使者或官员们骑马经过。
- 海宇:指整个天下。
- 车书:古时用以指代天下、四海。
- 名教:儒家的教化。
- 棠阴:指柳树成荫。
- 渔阳:地名,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 麦秀:指小麦成熟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丰收。
- 广文:指唐代学者张九成。
- 奈公何:对某人无可奈何的意思。
赏析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广为人知。这首诗是他在上元节(正月十五)所作,当时皇帝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范成大作为臣子参加了这次活动。从诗的内容来看,范成大表达了他对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
诗的第一句“佩襟济济盼秋波,共迓春风五马过。”描述了他身着华丽服饰,期待着春天的到来的情景。这里的“佩襟”指的是古代官员佩戴在衣外的玉佩,象征身份和权力;“济济”则形容人多且衣着华贵。第二句“海宇车书今日盛,山城弦诵近来多。”则是对国家疆域广阔,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进行了描绘。这里的“车书”指的是国家的版图和治理,“弦诵”则代表诗歌音乐,反映了社会安定和文化繁荣。第三句“爱闻召伯棠阴化,骤听渔阳麦秀歌。”提到了历史上的召伯(周文王的弟弟,封于召地),他的恩泽如同树木成荫一般深入人心;渔阳的麦田丰收景象则给人以丰收的喜悦。第四句“名教不应无乐地,广文已老奈公何。”则是对统治者应该关注民生、推行仁政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国家繁荣和社会安定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国泰民安的深深祝愿,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范成大通过这样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传递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众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