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疏梧竹里,还似广文官。
客至踏纤月,帘开怯晚寒。
篆烟浮烛细,蒲俎引杯乾。
何物堪留坐,论诗到建安。

孟冬二之夜,吴翁晋孙燕诒过访。

这是在孟冬之夜,吴地的晋孙燕诒来访。孟冬:即农历的十一月,古代节气中寒露至立冬这段时间。

萧疏梧竹里,还似广文官。
梧桐和竹子显得稀疏了,但仍然像是广文先生的官邸。

客至踏纤月,帘开怯晚寒。
客人到来时踩着细碎的月光,我打开窗户却害怕夜晚的寒冷。

篆烟浮烛细,蒲俎引杯乾。
篆书缭绕的烟雾漂浮在蜡烛上,用蒲叶编成的酒器倒酒干杯。

何物堪留坐,论诗到建安。
什么东西能让我留下来坐下,直到讨论到建安时期的文章。

**译文:

在孟冬深夜,吴地的晋孙燕诒来访。虽然梧竹萧疏,但仍然如同广文先生的官邸。
客人到来时踩着细碎的月光,我打开窗户却害怕夜晚的寒冷。
篆书缭绕的烟雾漂浮在蜡烛上,用蒲叶编成的酒器倒酒干杯。
什么东西能让我留下来坐下,直到讨论到建安时期的文章。**

**赏析:

这首诗是一幅描写深冬夜晚与朋友相聚的图画。通过描绘室内外环境、客人的到来以及饮酒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友谊的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首句“孟冬二之夜”直接点明了时间,即冬天的第二个夜晚,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着,“吴翁晋孙燕诒过访”,描绘了吴地晋孙燕诒的来访,为接下来的交流提供了背景。

第二句“萧疏梧竹里”进一步描绘了室内外的自然环境,“萧疏”形容梧桐和竹子的稀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寞的氛围。而“还似广文官”则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广文先生联系起来,暗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高雅的情趣。

第三句“客至踏纤月,帘开怯晚寒”则转入人物活动,描述了客人踏着月光进来的场景及诗人因晚风而感到寒冷的情景。这里的“纤月”和“怯晚寒”都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感受。

接下来三句“篆烟浮烛细,蒲俎引杯乾”继续描绘室内的活动,“篆烟”指篆书缭绕的烟雾,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蒲俎”则指的是用蒲叶编成的酒器,体现了宾主间深厚的友情。

最后两句“何物堪留坐,论诗到建安”则是全诗的高潮和主题所在。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出对朋友的珍视和期待,希望与友人一同讨论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此度过难忘的时光。这不仅是对朋友的赞美,也是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活动和情感氛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温馨而充满诗意的生活画卷。同时,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