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烽火起边声,又报辽阳议益兵。
拊髀几年烦圣主,请缨今日羡儒生。
军前草檄风侵幕,楼上吹笳月满营。
谁道赋诗难退虏,诗家元自有长城。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品的思想情感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然后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思想感情。本题中,“滇南烽火起边声,又报辽阳议益兵”是说云南边疆传来战火纷飞的警报,又报告说辽阳正在商议增加兵力的事。“抚髀数年烦圣主,请缨今日羡儒生。军前草檄风侵幕,楼上吹笳月满营”的意思是:几年来一直为国事忧虑,盼望有贤能之士出来做主;如今终于盼到了,今天有幸为朝廷奔走效力;军中起草檄文,风吹过来把帐篷也刮破了;楼上吹笳的声音,使月光都变得暗淡了。“谁道赋诗难退虏?诗家元自有长城。”意思是:谁说作诗很难使敌人退却?其实诗家也有自己的万里长城。这两句是诗人对赵幼安的鼓励和期望。

【答案】

译文:

云南边境传来战火纷飞的消息,辽阳又报告朝廷在商议增兵之事。

几年来一直在为国家忧虑,如今终于盼到了你这样的贤人。你今天为朝廷奔走效力,真是值得羡慕啊!

军中起草檄文,风吹过来把帐篷也刮破了;楼上吹笳的声音,使月光都变得暗淡了。

谁说作诗很难使敌人退却?其实诗家也有自己的万里长城。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友人赵幼安的诗作。赵幼安是北宋名臣赵普的曾孙,以才学知名。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他与王禹偁同赴礼部应试。考试时两人互相唱和。这次应诏入殿试,得中进士。宋仁宗天圣年间,赵幼安官至参知政事。范仲淹任知永兴军时,曾推荐他担任陕西转运副使。范仲淹被贬邓州时,赵幼安曾上书请求留下他,但未获批准。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因谏院上疏弹劾他,罢相。

此诗开头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写景抒情兼而有之。“滇南”即今云南南部一带,是西南边陲之地;“烽烟”指边疆的报警信号,这里借指战事。“烽火”句紧承上文“烽烟”,说明战事吃紧,连辽阳的战事都传到这里来了。“议益兵”一句,既写辽阳的战事,又表明国家正忙于征伐契丹,无暇顾及边防。“抚髀”句写自己多年来忧心忡忡,为国操劳的苦闷。“烦圣主”两句,是说自己多年渴望出现有才能的人来担当国家重任,而如今终于盼到了,所以心中无比喜悦。“请缨”典出《战国策·齐策》,原意指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单率军收复失地的故事,后比喻有志于用世或请缨杀敌。这里的“请缨”,是说自己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羡慕儒生”句,是说如今有幸为朝廷奔走效力,实在是一件令人羡慕的美事。“军前”一句写赵幼安起草檄文,军中传令,风卷残云,将檄文吹到营帐之外去了。“楼下”一句,是说他登上城楼吹奏管乐,笳声嘹亮,月色皎洁,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这两句都是写军营生活的,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和祝愿。

末两句写友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谁能”一句,是说谁能比得上那些善于写诗的人,他们也能像自己这样为国出力呢!这其实是说只有自己才有这种豪情壮志。“诗家”一句,是对友人的鼓励和期望。“长城”在这里比喻国家的边防,也比喻友人的远大抱负。这句是说,自己和许多有远大抱负的人一样,都愿意为国家的边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诗以送别为题,但并不单纯地写离别之情,而是通过送别这一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