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调玉管倚江浔,子野风流自古今。
隔岸两人非旧识,入舟三弄即知音。
落梅曾洒临岐泪,折柳偏伤送客心。
别后关山多少恨,凭君传与水龙吟。
【注释】
1、金陵:今江苏南京。
2、都下名胜:指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如钟山、石头城等。
3、傅:画。
4、丹青 :古代绘画用的朱红和青色颜料。
5、谢公墩 :即谢公墩,在今南京东郊的江边,为南朝齐武帝所建。
6、轻调玉管:以玉笛轻轻吹奏。
7、子野风流:子野,即周子野,晋代人。子野是当时有名的琴师,他弹《风》、《雅》等曲时,能将曲中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
8、隔岸两人:指自己和另一位不相识的人。
9、三弄:古琴曲有《高山》、《流水》,故又称“高山流水”,这里泛指知音者。
10、临岐泪:指离别时落泪。
11、折柳:送别时折柳枝赠人,这里指送别。
12、水龙吟:词牌名,此处指作者所作的词。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0年前后)。诗人因事出使金陵,与许多词客分赋都下名胜,并请他们作画,共得二十八景诗,谢公墩是其中之一,后以“水龙吟”为诗题。诗人在舟中无事,披览这些诗词,忽然兴起创作欲望,于是挥笔写下了这组七言绝句。
首句点明此行目的,次句用典抒情。“子野风流自古今”,子野,指西晋著名琴家、音乐家周子野。周子野精通《风》《雅》二曲,能将乐曲中所包含的各种感情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诗人借周子野来比喻友人,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懂得欣赏音乐的知音。第三句承上启下,写诗人与两位不相识的人在舟中相遇,相互酬唱。第四句进一步写诗人与两位知音的相知相契,说明这两位朋友不仅善于演奏琴曲,而且能体会诗情画意,因而彼此之间能够心领神会地相互酬唱。第五至八句写诗人在谢公墩上的观感。前两句写诗人登临谢公墩所见景色,后两句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最后两句写诗人将这次游赏的感受写成诗词,请友人传抄给其他人,表示他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这次友谊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