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歌中夜叩刀环,又听鹃声落枕间。
野鸟亦知归去好,宦游曾见几人还?
搔残两鬓愁如海,啼罢三更月满山。
惆怅劳劳将半百,朝来徒羡片云闲。
【注释】
哀歌:悲壮的歌声。
中夜:半夜。
又:再次。
鹃声:杜鹃鸟的叫声。
野鸟亦知归去好:野外的小鸟都知道归去是好的,这里比喻人也应该像鸟儿一样知道何时该回家。
宦游:在官场中任职、出游。
劳劳:形容头发花白的样子。
惆怅:忧伤、愁闷。
将半百:将近五十岁。
片云闲:像白云一样自由自在,没有牵挂。这里是说自己像白云一样悠闲自在。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深夜听到杜鹃的啼鸣,联想到自己的仕途生涯和人生境遇,表达了对仕途失意、人生孤独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深沉而含蓄。
诗人以“哀歌中夜叩刀环”起笔,描绘了自己在深夜听到杜鹃啼鸣的场景。这里的“哀歌中夜”指的是自己的心情,而“叩刀环”则暗示了战争或政治斗争的背景。这种背景使得诗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诗人通过“又听鹃声落枕间”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忧虑和不安。这里不仅仅是听到了杜鹃的啼鸣,更是感受到了它所代表的命运和未来。这种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诗人通过“野鸟亦知归去好,宦游曾见几人还”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归宿的思考。这里的“野鸟亦知归去好”暗示了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自己的归宿和归宿感,而人类虽然也有这种向往,但在现实中却常常无法实现。这里的“宦游曾见几人还”则表示了诗人对于自己曾经的仕途生涯的感慨。他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像野鸟一样归去的人并不多。这让他深感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诗人通过“搔残两鬓愁如海,啼罢三更月满山”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里的“搔残两鬓愁如海”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忧愁而憔悴的形象;而“啼罢三更月满山”则表现了他在夜深人静时的孤寂和无奈。
诗人通过“惆怅劳劳将半百,朝来徒羡片云闲。朝来徒羡片云闲。”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这里的“将半百”指的是他已经快要五十岁了,而“片云闲”则表示了他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许和憧憬。他希望自己能够像一片云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被世俗所累。
这首诗通过对杜鹃的描绘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感受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