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子逢七夕,天涯对细君。
家筵开绿酒,仙佩隔红云。
汉广沾罗袜,霞明映绣裙。
桥成乌鹊喜,枕荐凤鸾群。
节是双星合,人非两地分。
挥杯聊宴笑,举案亦殷勤。
新果乘秋摘,名香向月焚。
雅怀闲澹荡,佳气坐氤氲。
园桂凉逾茂,阶兰夜更芬。
岁时从暗度,儿女自相欣。
义以糟糠重,刑于琴瑟闻。
毋劳弹别鹤,不用制回纹。
酒冷宵将半,河低漏渐纷。
三更宜偃卧,万事付沉醺。
白露楚天末,青枫湘水濆。
谁家妻捣练,愁叹婿从军。

【注释】

客子:客人。

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古人认为,织女为天上星宿,而牛郎为地上人,两人隔天河相望,一年一度只能在七夕这天渡河相会。

细君:妻子的代称。

汉广: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曾到甘肃一带,那里有葡萄美酒。

霞明:指夕阳的余晖。

桥成:指七夕之夜,鹊桥搭成的银河。

枕荐(zàn):古代用香草、鲜花等物做枕头,以熏香之。凤鸾:凤凰和鸾鸟,古代传说中能飞的禽类,常作为吉祥之物。

节是双星合:指七夕之夜,牛郎织女在银河上相会。

义以糟糠重,刑于琴瑟闻:语本《论语·季氏篇》:鲁昭公问孔子:“仲尼对季孙曰‘克己复礼’,信乎?”孔子曰:“非吾徒之谓然,人在其中矣。”后因以“义以”指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刑于琴瑟”比喻夫妻恩爱。

毋劳弹别鹤,不用制回纹:语出《庄子·秋水篇》:“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壹侍者独不在,莫如以问宋元君。宋元君曰:‘是良史也,写书著竹简上也。’遂命书者写之。”后因以“弹别鹤”喻不须别人劝勉而自己就已努力;“制回文”即“制锦”,比喻做事有条不紊。

河低漏渐纷:指夜深人静,时间已深。

三更:深夜十一点到一点。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9月7日或8日到来,表示秋天的深入。

楚天: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湘水濆(fén):指湘水边。《史记·屈原传》:“余不忍为此态也。”注云:“湘水濆,湘水之滨。”

谁家妻捣练:指妻子在家辛勤缝衣。

愁叹婿从军:形容妻子对丈夫出征的忧愁叹息。

【赏析】

此诗为作者与友人小酌时作。诗人借七夕之夜鹊桥相会的故事,表达了对远方妻子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意境优美。

首联“客子逢七夕,天涯对细君”。起调高亢,感情饱满。“客子”指远行在外的人,“逢七夕”即恰逢七夕之夜。“细君”是妻子的代称,这里暗指远行在外的妻子。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远方妻子的思念之情。“家筵开绿酒,仙佩隔红云。”这两句描写了七夕之夜的浪漫氛围。绿酒指的是绿色的美酒,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仙佩则是传说中的仙女所佩戴的玉佩,代表着神秘和浪漫。红云则是指天空中的彩云,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这里的“家筵”指的是家中设宴招待客人的场所,而“仙佩”则暗示着宴会的气氛既浪漫又神秘。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颔联“汉广沾罗袜,霞明映绣裙”。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七夕之夜的美丽景象。“汉广沾罗袜”指的是汉代女子喜欢穿长裙,而她们的长裙往往被露水打湿,留下了湿润的痕迹。“霞明映绣裙”则是指在夕阳的余晖下,她的裙子被染成了鲜艳的颜色。这里的“霞明”和“映”都是形容景色美丽的词语,分别描绘了夕阳的余晖和女子裙子的颜色。这里的“霞明”和“映”都强调了夕阳美景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具有诗意和艺术感。

颈联“桥成乌鹊喜,枕荐凤鸾群”。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七夕之夜的情景。“桥成”指的是鹊桥已经搭建成功,这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关键场景。“乌鹊喜”则是指喜鹊们因为鹊桥的成功搭建而感到高兴。这里的“乌鹊”和“喜”都是形容喜鹊心情的词语。这里的“枕荐凤鸾群”则是指枕头上有凤凰和鸾鸟形状的装饰品。这里的“凤鸾群”指的是各种形态各异的凤凰和鸾鸟装饰品,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美丽而祥和的画面。这里的“凤鸾群”不仅强调了装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寓意着婚姻的和谐与美满。

尾联“节是双星合,人非两地分”。“节是双星合”指的是七夕之夜,牛郎织女在银河上相会。这里的“节”指的是节日或者重要时刻,而“双星合”则是指两个星星在夜空中相遇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这里的“人非两地分”则是指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这里的“人非两地分”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并不能阻挡两颗心的距离。这里的“人非两地分”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还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整首诗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景象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温馨的氛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