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女娲补天今更裂,纷纷白石飞成屑。共工触倒西域山,纷纷积雪落燕关。
人传涿鹿尤死,岁久游魂招复起。气结荆轲贯日虹,银甲白袍临易水。
初闻诸怪屯雷风,更闻翻却鲛人宫。跳珠挟弹奔万马,水天一日消炎夏。
马头鸡子古有之,阳愆阴伏谁所为。去年坛槐已偃仆,龙神无声老蛟怒。
中原怨气连虎豺,休疑蜴蜥成阴霾。宋君片语能移灾,但愿皇天斩妖孽,香云甘露开日月。
这首诗的标题是《妖雹歌》,它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和传说中的怪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下面我将逐句进行解读:
君不见女娲补天今更裂,纷纷白石飞成屑。
- 第一句“君不见女娲补天今更裂”直接点题,表达了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质疑。女娲补天的故事是中国古老的传说之一,讲述了女娲用五彩石修补天空的故事。然而,这里的“今更裂”则暗示了现实与传说之间的差距,意味着天空已经不再完整,甚至出现了裂痕。
- “纷纷白石飞成屑。”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天空破裂的景象,白石被风吹散,化作了细碎的尘埃。这里的“飞成屑”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力量之大,能够将坚硬的石头吹散成细碎的颗粒。
共工触倒西域山,纷纷积雪落燕关。
- “共工触倒西域山”提到了共工这个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他被描绘为愤怒到极点的形象。共工撞倒了一座山,导致山上的积雪纷纷落下,落在了燕国的关隘之上。这里可能是在借用共工的愤怒来象征某种动荡或灾难。
- “纷纷积雪落燕关。”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积雪落下的场景,燕国关隘上的积雪被风吹得纷纷扬扬。这里的“纷纷”强调了积雪落下的密集程度,而“落燕关”则明确了积雪的来源,即燕国的关隘。
人传涿鹿尤死,岁久游魂招复起。
- “人传涿鹿尤死”提到了涿鹿之战的传说,这场战争中,蚩尤英勇奋战,最终牺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怀疑这是否真的发生过,因为蚩尤并没有被杀死,而是变成了一个游魂,继续在人间游荡。
- “岁久游魂招复起。”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蚩尤会变成游魂的原因,因为岁月漫长,他的死亡似乎只是一场幻觉。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他的真实身份逐渐被世人所接受。
气结荆轲贯日虹,银甲白袍临易水。
- 最后两句诗中的“气结荆轲贯日虹”指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在易水边慷慨陈辞,壮烈献身。这里的“气结”可能是指荆轲内心的悲愤和决心。
- “银甲白袍临易水。”这句话描绘了荆轲出征的场景,他身着银甲,披着白袍,面对着易水之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命运。这里的“银甲”和“白袍”象征着荆轲的高贵身份和坚定信念。
初闻诸怪屯雷风,更闻翻却鲛人宫。
- “初闻诸怪屯雷风”可能指的是一些奇异的现象,如雷声和风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
- “更闻翻却鲛人宫。”这里可能是在描述一种更为奇特的现象,即海底宫殿被翻转的情景。鲛人是一种传说中的海洋生物,他们居住在海底宫殿中。
跳珠挟弹奔万马,水天一日消炎夏。
- 这句诗描述了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珍珠般的水珠从天空落下,带着强大的力量,仿佛挟持着弓箭一般,向着下方疾驰。这些水珠汇聚成万马奔腾之势,仿佛要将整个夏天的炎热一扫而空。这里的“跳珠”形象地描绘了水珠的轻盈和速度,而“携弹”则暗示了水珠的力量之巨大。
马头鸡子古有之,阳愆阴伏谁为?
- “马头鸡子古有之”这句话提到了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天上有一种叫马头的鸡子兽,它们在阴阳之间徘徊,时而出现在阳光下,时而隐藏在阴影之中。这里的“马头鸡子”可能是对某种神秘动物或者现象的描述。
- “阳愆阴伏谁为?”这句话则是在询问这种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谁在操控着这种阴阳变化?这里的“阳愆”和“阴伏”都是指阴阳变化的状态,而“谁为”则是在寻求解释者。
去年坛槐已偃仆,龙神无声老蛟怒。
- 这句诗回顾了过去的一段历史:去年的时候,坛边的槐树已经倒下了,象征着龙神的力量也已经减弱,老蛟因此感到愤怒。这里的“坛槐”指的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而“偃仆”则形象地描绘了它的倒塌状态。
- “龙神无声老蛟怒。”这句话则是在对比过去与现在的不同,龙神失去了声音,只能静静地看着老蛟的愤怒,无法制止。这里的“无声”和“老蛟怒”都传达了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情感。
中原怨气连虎豺,休疑蜴蜥成阴霾。
- 最后几句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中原地区的人民充满了怨恨之气,这与凶猛的虎和豺相类似。无需怀疑那些蜥蜴和蛇类会形成一片阴暗的天空。这里的“怨气”和“阴霾”都是形容中原地区人民心中的不满和恐惧。
- “宋君片语能移灾,但愿皇天斩妖孽,香云甘露开日月。”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希望宋君的一句话能够带来好运,驱散所有的邪恶;愿皇天能够斩除所有的妖孽,让天地重归光明;让香云甘露滋润大地,迎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中的怪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同时,诗歌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