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麈尾,谈转清。谋兔窟,何营营。尚言君少无宦情。
临危乞哀仍不免,试问墙边窟深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要求先明确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再结合题目的要求,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挥麈尾”句:挥动拂尘(麈尾),谈吐转向清雅。麈尾,即麈尾扇,古代士大夫文士的一种仪容用具;也指拂尘,一种用于拂拭的用具。
“谋兔窟,何营营”句:谋划的是兔子洞,为什么忙忙碌碌。营营,忙碌的样子。
“尚言君少无宦情”句:还说你是年少时没有做官的想法。尚,还,一说“尚且”。言,通‘原’。
“临危乞哀仍不免”句:面临危急关头,乞求哀怜还是不能免除灾难。临危,处于危险的境地。哀,哀求。
“试问墙边窟深浅”句:试着去问那墙壁边的洞穴有多深。试问,试问。墙,此处是比喻。
“嗟乎”:叹词。
“余自束发读书”句: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读书。束发,指束起头发,表示成年。
“今为郡守”句:现在担任郡守。郡守,古官名,汉以后各代地方行政长官称太守,简称郡守。
“岂复有遗恨”句:难道还有遗憾吗?岂复,岂再,难道。遗恨,遗留下来的憾事。
“吾亦知此理”句:我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答案】
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的一篇怀古之作。诗的前半部分写东坡当年在黄州时与陈季常的一段交往,后半部分则是对陈季
常的劝诫之语。全诗借咏古人陈季常而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首句“挥麈尾”,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同时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挥麈尾,拂尘,是一种仪容用具,这里指文人儒雅的风度和举止。
第二句写与陈季常有交往,但并不看重他的地位,只看重他的为人。谈转清,谈锋变得清新起来。谈,这里指交谈。转,变化。清,
指高雅。
第三句写陈季常虽然地位卑微,但他的才能却不可小觑,他谋划的事情非常巧妙。谋兔窟,喻指陈季常的才干。何营营,何忙忙
碌碌地干什么呢?营营,忙忙碌碌的样子。
第四句写陈季常虽然地位卑微,但他仍然有自己的想法,不愿随波逐流,不追求富贵功名。尚言君少无宦情,尚还说你是年少时没有做官的
想法。君,你。少,年少。无宦情,没有做官的欲望。
第五句写陈季常虽然地位卑微,但他仍然面临着危险的处境,需要向别人乞求庇护以求生存。临危乞哀仍不免,临危,处于危险境地;乞哀
,乞求保护或怜悯。仍不免,依然无法免于灾祸。
第六句写陈季常虽然处境艰难,但仍努力挣扎,试图摆脱困境。试问墙边窟深浅,试着去问那墙壁边的洞穴有多深。
第七句写陈季常尽管努力挣扎,但仍难免一死,这是无法改变的结局,也是无可奈何的结局。
第八句写诗人从陈季常的经历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嗟乎!叹词。呜呼!语气词。余自束发读书,余,我。束发读书,指从少年时期就
开始读书。束发,束起头发,表示成年。
第九句写诗人现在担任郡守的职位。今为郡守,现在是郡守这个职位。郡守是古官名,汉以后各代的地方行政长官称太守,简称郡守。
第十句写诗人感叹自己已经认识到人生的真谛,但还是晚了。岂复有遗恨,岂再有什么遗憾呢?遗恨,遗留下来的憾事。
第十一句写诗人以陈季常为例告诫人们不要重蹈覆辙。吾亦知此理,我知道这个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