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投古寺,乘月访高僧。
佛土风尘净,禅心池水明。
玄关欣妙悟,白首绊浮名。
半榻三生幸,千缘一芥轻。

【注释】

次韵宿弘恩寺:指作者应友人之邀,来到弘恩寺,并作了这首诗。次韵:诗的一种体裁之一,与原唱同韵相和。宿:住宿。弘恩寺: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乘月访高僧:乘着月光去拜访一位高僧。佛土:佛教徒所说的净土,这里指寺庙。风尘净:指世俗的纷扰已经消失,这里指俗念已尽。禅心池水明:禅宗的心性如同清池一样,清澈见底,这里指心境宁静。玄关:佛教用语,指修行者悟到的最高境界——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妙悟:深奥的道理,悟道的意思。白首:指年老。绊:牵缠;拖累,这里指俗务缠绕。三生:佛教用语,意谓前生、今生、来世,这里指前世、今生、来生。幸:高兴,满足。千缘一芥轻:千种缘分像一根微不足道的芥菜籽那样轻。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押平声韵。诗的内容主要是写诗人宿宿弘恩寺后的感受。

第一句“残阳投古寺”,是说夕阳斜照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上,把夕阳的余辉洒在了这座古寺上,给人以静谧而肃穆的感觉。

第二句“乘月访高僧”,是在夜幕降临时,乘着月色,去拜访那位高僧。高僧是修行者,是出家人,他们一般住在远离红尘喧嚣的寺院里。

第三句“佛土风尘净”,说的是佛教徒所居住的净土上,世俗的纷扰已经消失,这里的“佛土”指的是寺庙。

第四句“禅心池水明”,是形容禅师们内心的澄明,就像池中的水一样明净。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本具佛性,只要能够觉悟,就能成佛,所以这里用“禅心”来形容这种觉悟的状态。

第五句“玄关欣妙悟”,是指修行者悟到了最高的境界——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大彻大悟。

第六句“白首绊浮名”,意思是说年老的人被世俗的事情牵绊着,难以摆脱。这句诗反映了人生百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看淡的态度。

最后一句“半榻三生幸”,是说诗人能够在半榻之上度过一生,真是三生的幸运啊。这里的“三生”是指前世、今生、来世,是佛教中的一种说法,用来比喻人生的漫长和无常。

这首诗通过对寺庙夜景的描写,以及诗人与高僧交往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人生百态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追求清净、超脱的人生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