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鱼声度晚烟青,索寞松廊徙倚听。
缓急自随仙梵落,迢遥已觉睡魔醒。
风前暗点愁城破,月下从教欲海惺。
清味空门今不厌,禅关何处好传经。
诗句释义及赏析:
“木鱼声”:描述的是僧人敲木鱼的声音。在佛教中,木鱼声常常用来提醒人们打坐修行,因此这里的木鱼声也暗示了修行的氛围。
“僧鱼声度晚烟青”:这里的“僧鱼声”可能是指僧人敲击木鱼的声音和僧侣(鱼)的叫声,而“晚烟青”则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分,天空中的烟雾弥漫的景象。这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画面。
“索寞松廊徙倚听”:描述了一个人在空旷的松廊中散步,听着木鱼声。这里的“索寞”表达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而“徙倚听”则强调了对声音的聆听,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缓急自随仙梵落”:描述了声音的节奏随着佛音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缓急”可能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而“自随仙梵落”则表明这些变化都随着佛音的引导而发生。
“迢遥已觉睡魔醒”:通过“迢遥”和“已觉”的对比,表达了一种从迷茫到清醒的过程。这里的“魔醒”可能是指内心的困扰或烦恼被解除,或者是指对修行的一种觉悟。
“风前暗点愁城破”:这句诗使用了“暗点”来表示某种微妙的变化。通过“风前”和“愁城破”的描述,表达了一种从封闭状态到开放的状态的转变,也可能象征着心境的变化。
“月下从教欲海惺”: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从欲望到清明的转变。在月光下,人的心灵变得更加清晰,能够看清自己的欲望。这里的“欲海惺”意味着在欲望的海洋中觉醒,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清味空门今不厌”:这句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热爱和追求。虽然佛法是一种清苦的境界,但作者并不觉得厌烦,反而感到满足和享受。这里的“清味空门”可能是指佛法的清净与超脱,而“今不厌”则表明了作者对佛法的执着和热爱。
“禅关何处好传经”:这句话表达了对修行之路的探寻和对佛法传承的渴望。作者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传播佛法,以及如何在修行的道路上寻找更好的方法。这里的“禅关”可能是指修行的关键点或境界,而“何处好传经”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传授佛法的困惑和寻求解答的愿望。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和尚敲木鱼的情景,传达了一种深沉的修行氛围和内心的平和。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感受之间的互动,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体验。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声音、环境和内心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