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遥瞻尺五天,梦魂先到御阶前。
袖中奏稿皆民瘼,担上行囊只俸钱。
旌节晓冲梅岭雨,轩车寒带蓟门烟。
重来莫负南人望,要见贪泉变醴泉。
【注释】
万里遥瞻尺五天:指广东。尺五天,广东的别称。御阶前,指皇帝面前。袖中奏稿皆民瘼:指方宪使所带的奏折都是关心百姓疾苦的。担上行囊只俸钱:指方宪使进京时带着的行囊里只有一点薪俸。
旌节晓冲梅岭雨,轩车寒带蓟门烟:用典。“旌节”指方宪使的官印。“晓冲梅岭雨”暗用《晋书·谢安传》中谢安在会稽郡任内,有“五更风雨至,故作诗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思是清晨的雨打在梅岭上发出声音。“轩车寒带蓟门烟”,用典故。“轩车”即古代的车子,“蓟门”即今北京的东面城门。意思是说,方宪使的车子在寒冷的早晨,从蓟门出发。
重来莫负南人望:如果有机会再来岭南,千万不要辜负了当地人民的期望。莫负南人望,是方宪使的嘱托,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要见贪泉变醴泉:这是对方宪使的祝愿。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今广东韶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开元年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诗以清新淡雅而著称,尤能反映民生疾苦。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好友方宪使赴京时的一首七绝。全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第一句:“万里遥瞻尺五天”,写远望的情景。“万里”指广东与京城的距离,“遥瞻”表示遥远地看。“尺五天”是对广东的另一种叫法。这里既表明距离之远,又暗示着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之情。第二句:“梦魂先到御阶前”,写入朝前的感受。“梦魂”比喻思念之情,“先到”表示自己先于朋友到达京城,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别写行李和路途的艰辛。“袖中奏稿皆民瘼,担上行囊只俸钱。”“袖中奏稿皆民瘼”指方宪使所带的奏折都是关心百姓疾苦的;“担上行囊只俸钱”则说明方宪使进京时带着的行囊里只有一点薪俸,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和清廉。第五句:“旌节晓冲梅岭雨,轩车寒带蓟门烟。”用典,“旌节”指方宪使的官印,“晓冲梅岭雨”暗用《晋书·谢安传》中谢安在会稽郡任内,有“五更风雨至,故作诗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典故,意思是清晨的雨打在梅岭上发出声音;“轩车寒带蓟门烟”,用典。“轩车”即古代的车子,“蓟门”即今北京的东面城门,意思是说,方宪使的车子在寒冷的早晨,从蓟门出发。第六句:“重来莫负南人望,要见贪泉变醴泉”,是对方宪使的祝愿。“南人望”指的是岭南人民对他的期望,“贪泉变醴泉”则是对方宪使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