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荆璞湿如云,松雪斋前旧所闻。
大地分时元有质,南山觅处更无群。
雨中谩遣书僮洗,竹里曾教学士欣。
回首平泉庄上路,断砖残瓦正纷纷。
赵松雪家垂云石太卿得之赋诗次韵温如荆璞湿如云,松雪斋前旧所闻。
大地分时元有质,南山觅处更无群。
雨中谩遣书僮洗,竹里曾教学士欣。
回首平泉庄上路,断砖残瓦正纷纷。
注释:
- 温如荆璞湿如云:形容石头温润如玉石般细腻、湿润。荆璞指未经打磨的玉石,此处用来形容石头温润、细腻。湿如云则形容石头的质地细腻如云朵般柔软。
- 松雪斋前旧所闻:指诗人在松雪斋(可能是赵松雪的书房或收藏室)之前曾经听说过这块石头。松雪斋是古代文人雅集之地,诗人可能在这里听闻过这块石头的故事。
- 大地分时元有质:大地分为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质感。这里指大地上的一切都有不同的质感,包括石头。元有质即原本就具有某种特质。
- 南山觅处更无群:在南山(可能是作者所在地区附近的山脉)寻找地方,再也找不到类似的石头了。这里强调了这种石头的独特性和稀有性。
- 雨中谩遣书僮洗,竹里曾教学士欣:在雨中,诗人让仆人去清洗这块石头;在竹林里,他曾教过一个学者如何欣赏这块石头。谩遣意为随意派遣,漫不经心地派仆人去清洗。竹里曾教学士欣则表示在竹子丛中,他曾经教过一位学者如何欣赏并感受到这块石头的美。
- 回首平泉庄上路,断砖残瓦正纷纷:回首平泉庄(可能是作者的居所或曾经居住的地方),只见道路上散落着断砖残瓦。平泉庄是地名,这里用来代指作者的住所或者曾经居住的地方。正纷纷则形容地面上的碎砖和瓦片很多。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一块石头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艺术修养的追求。全诗以石头为线索,通过对石头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首句“温如荆璞湿如云”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石头的质地和触感,将石头比作未经打磨的玉石,又形容其湿润如云朵般柔软。这样的描述既突出了石头的质感,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第二句“松雪斋前旧所闻”则表明这块石头曾在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松雪斋是古代文人雅集之地,诗人可能在此处听到了关于这块石头的故事或传说。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知识的渴望。
第三句“大地分时元有质”进一步强调了大地上的一切都各有其独特之处。这里的元有质指的是原本就具有的特质。这一描述传达了对自然美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万物多样性的尊重。
第四句“南山觅处更无群”则表达了在南山寻找类似石头时的困难和珍贵。这里的群字意味着众多的同类,而无群则强调了这种石头的稀有性和独特性。这种描述传达了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珍惜之情。
第五句“雨中谩遣书僮洗,竹里曾教学士欣”则通过两个场景展示了作者与这块石头之间的互动。在雨中,作者让仆人去清洗这块石头;在竹林里,他曾教过一位学者如何欣赏并感受到这块石头的美。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第六句“回首平泉庄上路,断砖残瓦正纷纷”则描绘了作者回首往事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道路两旁散落着断砖残瓦,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而这正是作者回忆过去、感慨时光的一种方式。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块石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生活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