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皇暮年将易储,期期御史强沮之。
留侯从容肯直諌,公义定灭宫帏私。
斯人平生仗多智,预卜将来有人彘。
功成谨缩三寸舌,推祸与人图自避。
吁嗟四老真呆夫,等闲诱出如婴雏。
虽令太子生羽翼,亦使悍后为屠奴。
先王一姬并一子,一朝尽向砧刀死。
他年又召诸吕来,此祸皆从老人始。
与叶及庵论商山四皓
高皇暮年将易储,期期御史强沮之。
留侯从容肯直諌,公义定灭宫帏私。
斯人平生仗多智,预卜将来有人彘。
功成谨缩三寸舌,推祸与人图自避。
吁嗟四老真呆夫,等闲诱出如婴雏。
虽令太子生羽翼,亦使悍后为屠奴。
先王一姬并一子,一朝尽向砧刀死。
他年又召诸吕来,此祸皆从老人始。
【注释】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称帝后,曾想废太子刘盈而立戚妃所生的赵王如意,但遭到群臣的反对。这时,张良、陈平、周勃等人劝谏刘邦,刘邦不听,于是张良献计于鸿门宴上谋杀刘邦,但被项羽阻止。于是刘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立刘盈为太子,而改封赵王如意为赵王,并派兵驻守边疆。后来,刘邦在白登山事件中被匈奴围困,大臣们纷纷劝刘邦退位,但张良等人仍坚持让刘邦继续执政,最终使刘邦得以脱身而出。刘邦晚年后,因太子刘盈生性柔弱,担心自己死后会被吕后所害,于是想改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这时,张良、陈平等人再次劝阻刘邦,并指出只有刘盈才具备成为皇帝的条件,因此刘邦最终决定立刘盈为太子。张良等人的劝说也得到了当时许多大臣的支持和赞同。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高皇帝晚年时期的历史事件,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同时,诗人也通过这段历史,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诗的第一句“高皇暮年将易储”,通过对高皇帝晚年时期的描写,展现了他在权力斗争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这里的“暮年”一词,既指高皇帝的年纪已经老了,也暗示了他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而“将易储”则表明了他在此时想要改变太子,以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诗人通过描绘御史们的反对,进一步展示了高皇帝与朝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里的御史们代表了朝堂上的正义和良知,他们坚决地反对高皇帝的决定,试图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稳定。而高皇帝则是一个狡猾而多疑的人,他不会轻易相信他人的意见,而是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诗人通过对留侯的描写,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他不仅能够从容应对高皇帝的强硬态度,还能够巧妙地化解危机,保护自己的利益。这里的留侯指的是张良,他以其过人的才智和智慧,成为了高皇帝身边的重要谋士和顾问。他的存在,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悬疑的氛围。
诗人通过描述斯人(即留侯)的多智,暗示了他在面对复杂局势时所展现出的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这种多智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智慧上,更体现在他对形势的判断和把握上。而这种能力,也是他在政治斗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后,诗人通过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进一步揭示了高皇帝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他认为,一旦太子羽翼丰满,就有可能成为他的威胁和障碍,甚至可能会引发一场更大的灾难。这种担忧和预见,不仅反映了高皇帝对权力的渴望和执着,更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紧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功成谨缩三寸舌”这一情景,展现了留侯在成功之后保持低调的行为举止。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安危,因此他选择了谨慎行事,避免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危机。这种谨慎的行为方式,不仅体现了留侯的智慧和远见,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恋和责任。
诗人通过描述推祸与人图自避的情景,进一步揭示了留侯在面对困境时的机智和勇敢。他认为,与其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还不如主动寻找机会避开这场灾难。这种机智和勇气,不仅让他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可能的灾难,更让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传奇篇章。
诗人通过描绘四位老翁的形象和他们的行为举止,进一步展示了他们在面对权力斗争时的真实面貌和内心世界。这些老翁们虽然拥有深厚的智慧和经验,但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他们却显得有些无助和困惑。他们的行为举止虽然看似愚蠢可笑,但却透露出他们对权力、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让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威胁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诗人通过描绘“先王一姬并一子”的情景,进一步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和家族观念。在这个社会中,贵族家庭的地位和利益是至关重要的,而平民百姓则往往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这种制度不仅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这首诗通过讲述高皇帝晚年时期的历史事件,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同时,诗人也通过这段历史,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