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年遥作吏,竟日倍思亲。
梓里云根冢,松门梦裹人。
乞归瞻马鬣,引步陟龙鳞。
风木皋鱼恨,于今更怆神。

【注释】

①“频年”:多年。②“竟日”:整天。③梓里:指家乡,此处泛指故乡。④马鬣:马的鬃毛。⑤皋鱼:传说中古代贤人孤竹君的儿子,因谏父不听而自杀,其墓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们称他为“皋鱼”。⑥陟(zhì):登,走。⑦风木:风中的树叶。⑧皋鱼恨:指作者对父母的思念。⑨怆神:悲伤、愁苦。⑩更:更替,轮流。

【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悼亲之作。首联点出“遥作”,即远离故乡;次联写“倍思”;三联写“瞻马鬣,引步陟龙鳞”,以“梦裹人”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末联抒发“于今更怆神”的哀伤之念。诗中多用典故,如“梓里”、“梦裹人”、“皋鱼”等。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此诗是唐代诗人孟云卿的作品,作于唐肃宗时期。孟云卿早年曾做过官,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罢免,于是隐居山林。这首诗就是他辞官归隐时写的。

第一句“频年遥作吏”,意思是说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做远方官吏的工作。这里“遥作”指的是远赴他地做官,与后文的“竟日倍思亲”呼应。第二句“竟日倍思亲”,说的是我整日都在思念亲人。“竟日”指的是整天,“倍思”则是指更加深切地思念。这两句诗表达了孟云卿远离家乡,长期在外为官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孤独寂寞。第三句“梓里云根冢”,意思是说我的家乡位于遥远的云端之上,而我的坟墓就埋在那片云海之中。这里的“梓里”指的是故乡,“云根冢”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它既指代了故乡的地理位置,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第四句“松门梦裹人”,说的是我在梦中常常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梦见那里的亲人都还在。这里的“松门”指的是故乡的大门,而“梦裹人”则是将故乡亲人比作梦中之人,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第五句“乞归瞻马鬣”,指的是我希望能够回到故乡,瞻仰一下父亲的坟头。这里的“马鬣”指的是父亲的坟墓,“瞻马鬣”则是指去看父亲的坟头。第六句“引步陟龙鳞”,说的是我沿着山间小路,一步步走到父亲坟头的旁边。这里的“龙鳞”指的是山间的小路,而“引步陟龙鳞”则是指在山间小路上行走,一步步靠近墓地。第七句“风木皋鱼恨”,指的是我在风中看到落叶,想起了故乡亲人,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悲伤。这里的“风木”指的是秋风中的树叶,而“皋鱼恨”则是借用了古代贤人孤竹君之子皋鱼的故事,表达自己的遗憾之情。最后一句“于今更怆神”,指的是如今我更加悲痛、伤感。这里的“怆神”指的是悲伤、痛苦,而“更”则意味着更加。整首诗通过对孟云卿内心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家乡、亲人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遭受的种种挫折和困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