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凤凰下,今留台上名。
千秋不复见,一望石头城。
翠竹几回首,白云空复情。
箫声何处听,仿佛似秦京。

【注释】

凤凰台: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西北。

昔日凤凰下,今留台上名:指南朝齐明帝萧鸾曾在石头城(南京)建凤凰台。

一望石头城:指登凤凰台俯瞰石头城。

青山翠竹几回首: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白云空复情:指诗人对往日的留恋和惆怅之情。

箫声何处听,仿佛似秦京:形容听到远处传来的箫声,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秦都长安(今西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南京时所作。诗中通过描写凤凰台上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以及人们的情感反应,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受。

首句“昔日凤凰下”,描绘出凤凰台昔日的辉煌与荣耀。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过去的辉煌到现在的寂静,通过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第二句“今留台上名”,则是对首句的回应,表明现在的凤凰台已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里的“名”字,既指名字,又指名声,意味着凤凰台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

第三四句,“一望石头城”、“白云空复情”,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于凤凰台周围景色的感受。这里的“石头城”,指的是南京的古称,而“白云空复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古老土地的深深怀念和无限感慨。

最后两句,“箫声何处听,仿佛似秦京”,诗人通过想象,将远处传来的箫声与秦朝的长安联系起来。这里的“仿佛”,既指听觉上的相似,也指意境上的相融。诗人通过对箫声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敬畏和敬仰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凤凰台及其周围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现实感受的表达,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