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谁爰立,公始相开元。
忠岂酬金鉴,恩空下剑门。
衣冠通德里,桑梓曲江园。
父老修秦腊,还来奠桂尊。

【注释】

谒张文献公祠:拜谒张九龄的祠堂。张九龄是唐朝开元时期的名相,因反对李林甫的专权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又被贬到韶州。南人谁爰立:南方人中谁愿意去立下功绩?爰立,有功劳,立功。公始相开元:张九龄开始担任宰相之时,正是开元盛世。相,辅助皇帝治理政事。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13—741)。

忠岂酬金鉴:难道忠诚之心能酬报君王的金鉴吗?金鉴,比喻贤明的君主。酬,报答,报效。金鉴,指贤明的君主。恩空下剑门:朝廷的恩惠却如同虚设,无法落实到地方。下剑门,指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是蜀道要冲,地势险峻。

衣冠通德里:文官武将都穿着官服,从长安城中来到这个偏远的山里。衣冠,代指官吏和平民百姓。通德,指四面八方的人。通,通晓。德,德行。

桑梓曲江园:张九龄在曲江边建有别墅,人们称它为桑梓曲江园,这里借以表达对张九龄怀念之情。桑梓,泛指家乡,也用作对故乡的代称。

父老修秦腊:当地父老乡亲们准备过秦朝的寒食节。修,准备。秦腊,即秦时之寒食节,古代风俗,在清明前一二日禁火冷食。此句言当地百姓在纪念先王的同时,也不忘祭祀张九龄。还来奠桂尊:还来祭奠张九龄的灵柩。奠,祭奠。桂尊,指用桂花装饰的酒樽。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首联点出“谒”字,说明作者此行的目的;颔联写诗人对张九龄的追忆;颈联写诗人所凭吊之地;尾联抒发自己对贤相的思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首联点出“谒”字,说明作者此行的目的。

南人谁爰立,公始相开元。

“南人”,指南方人,暗含诗人对张九龄的怀念之意。“谁爰立”,即问谁能在南地有所作为?“爰立”,有功劳,立功的意思。“爰”,同“焉”,“焉”是助词,无义,这里作语气词使用。“公始相”,指张九龄开始担任宰相时,正是开元盛世时期。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13—741),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张九龄是唐朝开元时期的名相,因反对李林甫的专权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又被贬到韶州。

“忠岂酬金鉴”,即问忠诚之心怎能报答君王的金鉴呢?“金鉴”,比喻贤明的君主,这里指张九龄。“酬”,报答、报效,这里指报答君王的厚爱。“岂”,疑问词。“金鉴”,指贤明的君主。张九龄是唐玄宗时的名臣,他执政时期政治比较清明,因此被称为贤明之君的“金鉴”。

“恩空下剑门”,即说朝廷的恩惠像虚设一样,无法落实到地方。“下剑门”,指剑阁,位于今四川剑阁县,是蜀道要塞,地势险峻。“空”,白白地,没有实际作用。这两句意思是说,张九龄虽然得到玄宗重用,但并未真正受到重用和赏识。

颔联写诗人对张九龄的追忆。

忠岂酬金鉴,恩空下剑门。

“忠”,指忠诚之心。“酬”,报答。“金鉴”,比喻贤明的君主。诗人在这里感叹自己的忠诚之心不能报答贤明的君主张九龄的恩情。“空”,白白的,没有实际作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张九龄虽然得到玄宗重用,但并未真正受到重用和赏识。

颈联写诗人所凭吊之地。

衣冠通德里,桑梓曲江园。

“衣冠”,指文官武将,这里泛指南方官员。“通”,通晓。“德”,指德行。“通德”,即四面八方的人都知道。“衣”“冠”,指衣服和帽子。“通德”,就是四面八方的人都知道的地方。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四周都是文官武将,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官帽,从长安城中来到这里,来到这个地方进行祭祀活动。“桑梓”,泛指家乡,也用作对故乡的代称。“曲江”,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汉时为皇家园林,唐代时仍保留着很多遗址,这里指的是曲江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来到了曲江池旁的一座别墅,这里是张九龄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是他生前经常游览的地方。

尾联抒发自己对贤相的思念之情。

父老修秦腊,还来奠桂尊。

“父老”,指当地人民。“修”,准备。“秦腊”,指秦朝时的一种习俗,在清明节前一二天禁火冷食以示悼念亡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当地百姓已经准备好过秦朝的寒食节了。“还来”,指前来祭奠张九龄的灵柩。“奠”,祭奠的意思。“桂尊”,指用桂花装饰的酒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些年来,当地人民一直怀念着这位贤相张九龄,每逢清明节时都会过来祭奠他的灵柩。

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诗人通过追忆张九龄政绩及自身遭遇,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