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佩侍臣随,炉烟傍玉熙。
预承瑶水宴,曾奉柏梁诗。
礼乐尊周朔,衣冠肃汉仪。
河东虽欲赋,徒有鬓成丝。
诗句:鸣佩侍臣随,炉烟傍玉熙。
译文:在姚鸿胪的供职之地,我听到他的歌声,他的声音如同鸣佩般清脆悦耳。炉烟袅袅上升,照亮了整个玉熙殿。我曾经参与过瑶水宴,也曾奉承柏梁诗。礼乐之盛,尊周朔;衣冠之盛,肃汉仪。河东虽欲赋诗,但徒有鬓丝已白。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欧大任在读姚鸿胪的禁中供事诸作时所作。诗人通过对姚鸿胪供职场所的描述,以及他对姚鸿胪的赞美和期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鸣佩侍臣随”描述了姚鸿胪供职之地的宁静与庄重,同时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炉烟傍玉熙”,则通过炉烟的袅袅升起,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祥和的氛围,同时也暗示着姚鸿胪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句子“预承瑶水宴,曾奉柏梁诗”,则直接点明了姚鸿胪曾经参与过的国家盛会——瑶水宴,以及他曾奉承的柏梁诗。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姚鸿胪的才华和能力,也反映了国家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姚鸿胪的赞美上,而是通过“礼乐尊周朔,衣冠肃汉仪”这样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的期望。这种期望不仅体现在对姚鸿胪的赞美中,更体现在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上。
最后两句“河东虽欲赋,徒有鬓成丝”,则是诗人对姚鸿胪的期待与自我反思的体现。虽然他自己也有志于为国家做贡献,但岁月不饶人,已经白发苍苍。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自己的无奈。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的期望和追求,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自我反思。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