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门君不出,五柳未萧条。
明月新林浦,秋风白下桥。
津人理舟楫,江客候风潮。
去矣吾将隐,名山不待招。
【注释】
篱门:篱笆门。君:你。五柳:指五柳先生,即陶渊明,曾隐居于彭泽(今江西上饶)附近的五柳下。未萧条:依然生机勃勃。林浦:水边。津人:渡口的船夫。风潮:风浪,潮汐。去矣:表示告别的话,犹言“我将走了”。吾将隐:我将要隐居了。名山:著名的山。招:召唤。
【译文】
你躲在篱笆门里不肯出来,五柳先生的宅院依然生机勃勃。明月照在新的林浦,秋风拂过白沙渚桥。渡口的人们正在整理船只,江边游子正等着顺风航行。你要走吧!我就要隐居山林,不必再为名利奔波劳碌。
【赏析】
这首送别之作,写得情真意切,辞浅意深。诗的前两句写陈子野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后两句写诗人自己欲归自然,不愿随俗浮沉的志趣。全诗以“隐”字为中心,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抒发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保持高洁节操的情怀。
首句中的“不出”,表面是说陈子野不出门,实际上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陈子野有超脱尘世的高洁品格,二是说陈子野有意避开世俗的是非纷争,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是相承的,既写出了陈子野的性格特征,又暗示出他不愿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之中。第二句中的“未萧条”,表面上是说五柳先生宅院依然生机盎然,实际上也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陈子野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二是说他在官场上的失意并没有使他消沉,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又是相承的。前两句用“篱门”和“五柳”这两个意象,既写出了陈子野的居所,又暗示出他对世俗的淡忘;同时,还表明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后两句中的“明月”“新林浦”和“秋风白下桥”,都是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背景,而“津人理舟楫”和“江客候风潮”则表明了诗人此时的心情状态。
最后两句中,诗人用“去矣”、“吾将隐”这样的字眼,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和向往并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深刻认识。他认为,只有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远离世俗纷争和政治斗争的漩涡,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安定。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充满是非纷争的官场世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和一份宁静的生活。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他在描写陈子野时,用“篱门君不出”和“五柳未萧条”两个意象,既表现了陈子野的隐逸品格,又暗示出他的不凡气质;在描写自己时,用“江客候风潮”和“名山不待招”两个意象,既表达了自己的隐逸之心,又显示了自己的超然物外之境。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既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又不失和谐统一的整体感。
这首诗还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例如,他在描写月夜景色时,引用了《诗经》中“月出皎兮”的诗句,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又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在描述自己的心情时,他又使用了“去矣吾将隐”这个典故,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又展示了诗人的个性魅力。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人生哲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