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弟皆分散,家贫苦宦卑。
君听鸿雁响,深负鹡鸰诗。
半顶梳头白,啼痕满面垂。
哀哉两决绝,摇荡菊花期。

【注释】

舍弟:对弟弟的称呼。

集杜:杜甫集中有《送人》一诗,题为“哭舍弟明叔”。

鸿雁:大雁,这里指书信。

鹡鸰(jīlíng)诗:语出《诗经·小雅·常棣》。后以比喻兄弟之情。

半顶:古代男子发髻,用布帛或纱罗等物编成一半圆形。

啼痕:哭泣时留下的痕迹。

摇荡:摇落,凋零。

【赏析】

此诗为杜甫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是组诗的第一首。诗人在这时已离家五年,远离家乡、亲人,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哭舍弟明叔》诗。全诗意脉贯通,浑然一体,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对亡弟的思念之深。

开头两句“有弟皆分散,家贫苦宦卑”,直接点题,写出了诗人的家境贫寒,而自己又身居官位低微,不能为家人提供优裕的生活,只能让兄弟们各奔东西,过着艰难的生活。

三、四句“君听鸿雁响,深负鹡鸰诗”,则进一步写诗人的哀痛之情,并抒发了自己的身世感慨。鸿雁和鹡鸰都是鸣声凄厉的鸟类,古人常以鸿雁比喻书信,以鹡鸰比喻兄弟。这两句说,你听那鸿雁的叫声,就知道我的信已到。但是,我深深地感到对不起我们那可怜的兄弟们。言外之意是:由于自己的仕途坎坷,所以不能时常寄信给兄弟们。同时,也暗含了对朝廷不重用贤才的不满。

五、六句“半顶梳头白,啼痕满面垂”,描绘出诗人的容颜憔悴、白发苍苍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内心极度悲苦的情感。

最后两句“哀哉两决绝,摇荡菊花期”,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哀痛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朝廷的期望。言外之意是:如今国家多难,我无法像古人那样去追求功名富贵,只能在战乱中度过余生,期待着国家的安定。

此诗语言平易质朴,感情真挚沉痛而又含蓄蕴藉,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