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书兼梵策,往寄佛龛开。
能挟沙门去,还同颖叔来。
青霞封石臼,朱草积香台。
欲策桄榔杖,鸡鸣看日回。
【注解】
①陈孔信:人名。罗浮: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西北。
②橐书:指装书的竹筐,梵策:指佛经。
③佛龛:指佛堂。
④沙门:佛教徒称和尚。
⑤颖叔:即陶渊明,字元亮,晋代诗人。
⑥香台:指供佛用的石台,上积朱草。
⑦桄榔杖:用桄榔木做的手杖。
⑧鸡鸣:报晓之声。
⑨日回:太阳西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友人分别时赠以“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其内容多涉及离愁别绪,但此首诗却写得别致新颖,颇具特色。
开头二句:“橐书兼梵策,往寄佛龛开。”写诗人将装书的竹筐和佛经一并送给朋友。这两句诗既交待了送别物品,又表明了送别的对象,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接着两句:“能挟沙门去,还同颖叔来。”是说朋友可以带着这些礼物,随同和尚们一道去读书。诗人对朋友的前途充满信心,希望他能像陶潜那样出仕做官。“颖叔”是作者自喻,陶潜字元亮,所以这里说自己也愿如他一般出仕。
三四句:“青霞封石臼,朱草积香台。”写诗人为友人送别后,自己仍要回到家乡去。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青霞”,指山间青霭。二是“朱草”,指一种可制香的草。这两个典故都与陶渊明有关。陶渊明曾隐居在南山脚下,后来辞官归隐田园,他写的《归园田居》有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陶渊明最有名的一首诗是《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策杖无时至,推门无犬知。”可见陶公不仅爱菊,而且爱香,他的诗中有许多描写香草的名句。因此,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既切合陶公的身份,又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期望。
五、六句:“欲策桄榔杖,鸡鸣看日回。”诗人想象着,等到日落之时,自己就要拄着用桄榔树做成的手杖回去看看。这是诗人对自己归隐生活的向往。桄榔(古“甘棠”)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干通直,叶子长椭圆形,花黄褐色,果实椭圆形似木瓜子,味甜可食。古人认为它有祛邪避疫的功效,故常用作驱邪之物。
这首诗语言平易,意境清新,风格朴实无华。全诗虽无一语道离别,而离情别绪却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