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尽中原历数新,秋风江上水粼粼。
南巡不返胶舟日,东渡空劳舣棹人。
豫让死能酬国士,屈原终合作波臣。
黍离麦秀无穷恨,谁向行朝忆紫宸。

《厓门吊古四首·其二》是明代诗人陈邦彦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下面将逐一对这组诗进行逐句释义:

  1. 路尽中原历数新
  • 诗句表达了诗人经过中原大地,感受到了国家历史的变迁和新的历史起点。
  • “历数新”意味着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能是指国家从战乱中恢复,迎来了新的治理和秩序。
  1. 秋风江上水粼粼
  • 此句描绘了秋天的江水在秋风中波光粼粼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伤的氛围。
  • 通过“水粼粼”,诗人传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1. 南巡不返胶舟日
  • 描述了皇帝南巡时,船只最终未能返回,象征着国家的兴衰更替与个人的无奈。
  • “胶舟日”可能指的是船只最终没有回到原点,暗示了某种命运的无常或政治上的挫折。
  1. 东渡空劳舣棹人
  • 表达了诗人对于东渡(可能是指海上航行)的徒劳无功的叹息,因为徒劳无功的人只能徒劳无功地摆弄船桨。
  • 这里的“舣棹人”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努力却无果的人们的悲哀。
  1. 豫让死能酬国士
  • 引用了豫让的故事来表达对忠诚与牺牲的赞美,即使付出生命也愿意为国士(指为国家出力的人)效力。
  • 这句体现了诗人对于英雄主义和忠诚精神的推崇。
  1. 屈原终合作波臣
  • 通过屈原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对屈原忠贞不渝精神的赞扬,即使在被贬为波臣(水中的小洲)也绝不妥协。
  • 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高尚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敬仰。
  1. 黍离麦秀无穷恨
  • 此句借用《诗经》中“黍离”和“麦秀”的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兴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深遗憾和哀愁。
  • “无穷恨”强调了这种悲伤是无止境的,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同情。
  1. 谁向行朝忆紫宸
  • 最后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在流亡途中,谁还会怀念曾经的朝廷(紫宸,古代帝王居所)。
  • 这句反映了诗人对于故土和往昔荣光的无限追忆以及对现状的无奈感。

通过对这四首诗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到陈邦彦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比喻,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个人遭遇以及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历史的沧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