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骑长驱入海门,舆图非复旧乾坤。
月情只托方诸泪,春恨空销杜宇魂。
精卫未捐填海愤,鸱夷犹抱入江冤。
巫阳纵遣招难返,日落荒山听断猿。

《厓门吊古四首》是明代诗人陈邦彦的作品,通过描绘吴越古战场的景象以及抒发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英雄事迹的深切怀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句原文
    胡骑长驱入海门,舆图非复旧乾坤。
    月情只托方诸泪,春恨空销杜宇魂。
    精卫未捐填海愤,鸱夷犹抱入江冤。
    巫阳纵遣招难返,日落荒山听断猿。

  2. 译文
    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海门,原来的国土已经不复从前了。
    月亮的情感只是寄托在方诸之泪中,春天的仇恨只能消散在杜宇鸟的魂魄里。
    精卫没有丢弃填海的愤恨,鸱夷仍然抱着被投入江中的冤屈。
    尽管巫阳神使试图召唤他回去,但在荒山上日落时,我只能听到断续的猿猴哀嚎。

  3. 关键词解释

  • 胡骑长驱:指胡人的军队迅速推进,如同长驱直入一般。
  • 舆图非复旧乾坤:原本的国家版图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子,暗示国家的覆灭。
  • 月情只托:月亮的情感寄托在特定的事物或事件上,这里指代方诸泪(即方诸的眼泪)。
  • 精卫未捐:精卫鸟没有放弃填海的意志,这里的“填海”可能指的是收复失地。
  • 鸱夷:古代的一种帽子,此处可能借指失败者或冤屈之人。
  • 巫阳纵遣:巫阳神使,传说中能召唤死者的灵魂,这里指神仙的力量。
  • 荒山:荒凉的山野,象征着国破家亡后荒凉的景象。
  • 断猿:形容哀嚎声断续不断,给人以凄凉之感。
  1. 诗歌背景
    明代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农民起义频发,导致国力衰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陈邦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这首诗,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诗中提到的“胡骑”、“方诸泪”等元素,暗含了对明朝灭亡的哀悼和对民族屈辱的悲愤。同时,诗中也展现了对忠臣烈士的追思,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忧虑。

  2. 赏析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象征意象,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诗中既有对过去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荒山”、“断猿”,诗人传达了一种孤独、无助的情绪,同时也反映出一种苍茫的历史感。此外,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也透露出对英雄主义的赞美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厓门吊古四首》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诗歌,更是一份深刻的历史见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感悟人生,从而激发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