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白下掩柴门,岁晏风尘不受昏。
贫有故人怜鲍叔,老无知己念虞翻。
茅茨寂寞溪云暗,松菊萧条野日暄。
别久悬知最相忆,篇诗遥寄与谁论。
酬金陵王子新见怀
著书白下掩柴门,岁晏风尘不受昏。
贫有故人怜鲍叔,老无知己念虞翻。
茅茨寂寞溪云暗,松菊萧条野日暄。
别久悬知最相忆,篇诗遥寄与谁论。
注释:1. 着书:写作、写文章。2. 白下:指金陵(今南京),古称白下。3. 柴门:指简陋的门户。4. 岁晏:一年将尽。5. 风尘:这里借指乱世。6. 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为管仲所重。7. 虞翻:三国魏文学家,字仲翔,余姚人。8. 茅茨:草屋。9. 溪云:指溪边的云雾。10. 松菊:指松树和菊花。11. 暄:暖和。12. 悬知:料想。13. 最相忆:最思念。14. 篇诗:诗篇。
译文:在金陵(今南京)白下隐居,年岁已晚,我仍然不为战乱所扰。贫穷时有朋友同情我,但到了晚年却没有知己可谈心的人。我的住处寂静,溪边云雾弥漫,松树和菊花凋零,阳光暖洋洋地照进我的住所。离别之后,我料想你定会时常想念着我,所以我写下这些诗歌寄给你,希望你能给我一个解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赠给好友李子新的一首诗。李子新曾于天宝六载(74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正字,后调任太子正字。天宝十二载(753年)正月,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唐玄宗仓惶逃往蜀中,李子新也随从而去,途中病卒。此诗作于他去世后不久,诗人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闭门著述之际,怀念李子新人世,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著书白下掩柴门,岁晏风尘不受昏”,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在金陵(今南京)白下隐居,年岁已晚,仍不为战乱所扰,过着宁静的生活。这里的“白下”指的是金陵城,即现在的南京。诗人选择了金陵这个地方来隐居,可见他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诗人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第三四句“贫有故人怜鲍叔,老无知己念虞翻”。诗人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那时虽然贫困潦倒,但是依然有朋友关心自己;而到了晚年,却再也没有知己可谈心的人了。这里的“虞翻”指的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虞翻,他在诗人晚年时成为了他的知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感到孤独和无助,因此对虞翻产生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五六句“茅茨寂寞溪云暗,松菊萧条野日暄”。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孤独和冷清。诗人的住所周围只有茅草搭建的草屋,四周笼罩着浓密的云雾,显得格外寂静;而周围的松树和菊花则凋零不堪,阳光明媚的日子却让人感到温暖。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凄凉。
最后两句“别久悬知最相忆,篇诗遥寄与谁论”。诗人在告别友人后,深知他们会时常想念着他,因此写下了这首诗送给他们。同时,他也希望这首诗能够传达他对他们的思念之情。然而,诗人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只能通过诗歌的形式来寄托他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感情的作品,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