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伴戴颙栖遁处,今成桑扈返真庵。
井沉桐月香台侧,窗掩松风石涧南。
每借佛灯翻贝蕳,几听僧梵绕花龛。
残经应已封蛛网,犹记山房半夜谈。

【注释】

宝林:寺院。潘启纯(生卒年不详):作者的朋友。曾:曾经,过去。桑扈返真庵:即“桑扈禅房”,指僧人的修行之地。禅房:佛教僧院中供说法、讲法等用的房屋。桐月:月亮。井沉桐月香台侧:在井边,月亮映照在桐树花影中。桐树花又称梧桐,此处借指月亮。香台:佛家用语,指供奉佛像的地方。石涧南:山涧之南。石涧是山涧中的岩石,此泛指山间清泉或溪流。佛灯:指佛寺中的灯火。贝蕳(bō xié):《大正藏》卷五十五引《释氏通鉴》作“贝叶”。贝叶经书,泛指佛经。梵音(fàn yīn):梵语的发音。绕:围绕。残经:指被风吹落或蜘蛛网粘住的佛经。山房:指作者的住所。谈:谈话。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是诗人为友人潘启纯而作。全诗以记叙和抒情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怀念以及自己遁世修道的生活情趣。

首联“曾伴戴颙栖遁处,今成桑扈返真庵”回忆了与潘启纯共同生活的时光。戴颙是晋代的道家思想家,他隐居山林,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成为了后世文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诗人在这里回忆起与潘启纯一同隐居山林,一起追求真理的日子,表达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

颔联“井沉桐月香台侧,窗掩松风石涧南”描绘了诗人居住地的环境。井边有桐树花影映照,月光如水般洒在香台上;窗户旁有松树的风声和石头涧边的泉水声相伴。这些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颈联“每借佛灯翻贝蕳,几听僧梵绕花龛”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每当夜晚,他都会借助佛寺中明亮的灯光来阅读佛经;同时,他也喜欢聆听和尚们念诵经文的声音,这些声音仿佛在绕着花架飞旋。这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尾联“残经应已封蛛网,犹记山房半夜谈”则是对亡友的回忆。虽然潘启纯已经去世,但诗人仍然记得他们曾在山房中深夜谈论佛法的情景。这些对话充满了智慧和激情,成为了诗人珍贵的记忆。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对佛法的信仰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