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秋阴蓟柳疏,怜君驻马为踌躇。
烽沉万垒荒烟外,鬼哭千村野烧馀。
霜草有狐啼废井,夕阳无鸟入残墟。
防胡李牧须频遣,莫更边庭走檄书。

【注释】

三河:指黄河、洛水、淮水三河流域。

蓟柳疏:指秋天蓟门(今北京)一带杨柳稀疏,草木凋零的景象。

踌躇:犹徘徊。

烽:烽火,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烽火。

荒烟外:即“烟外”,指边塞以外的荒凉之地。

鬼哭:形容战火连天,哭声震天。

霜:指深秋时节。

狐啼:狐狸的叫声。

无鸟:没有飞鸟。

残墟:指战争毁坏后的村庄。

防胡:防御匈奴。

李牧:战国时赵国名将,以善守备著名。

频遣:屡次派遣。

边庭走檄书:指边关紧急情况,不断有文书传来。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5年)九月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北归途经三河时所作。当时,金哀宗被围于蔡州(今河南汝南),元军多次进逼蔡州城下,金哀宗被迫投降。金哀宗降元后,元朝仍派兵驻守北方边境,以防不测。元好问在这首诗中,对金哀宗降元后的形势作了深刻的描绘。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诗人在三河经过,见到战后景象,感慨颇多。首二句写诗人所见的景物:蓟门秋阴,杨柳稀疏,一派萧瑟之景;烽火连天,一片荒凉。这两句写得很简明,但给人的印象却很强烈。一个“怜”字,写出了他对金哀宗降元的惋惜;一个“驻马”二字,写出了他对局势的沉思。接着两句用夸张手法写战后的惨状:万垒荒烟,千里无人;野烧余生,满目荒凉。这两句极言战后的凄惨景象,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第三句用反衬手法进一步渲染凄凉气氛,使凄凉之感更浓重些。第四句用拟人化的写法,把霜草、野狐、残墟等物都人格化。这里用了两个动词:“有”、“无”。霜草有狐啼,残墟无鸟入,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也写出了诗人对战后惨象的客观描写。最后两句写防胡之事。“防胡”“李牧”都是汉代故事,这里用来比喻元好问对元军防守北方的忧虑。

这首诗的意境苍茫,气势恢宏,笔力雄健,风格苍凉沉郁,堪称元好问诗歌中的佳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