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斧曾看渡海行,玺书今捧向秦京。
临关青燧诸羌远,登阁黄云五畤平。
百二封疆多井牧,三千冠带尽干城。
朔方正借台中画,从此河湟不用兵。

【注释】:

绣斧:指皇帝的御赐斧头。渡海行:渡海去边关。玺书: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临关:登上关隘。青燧:青色的火把,这里代指羌人。登阁:登上楼阁。黄云五畤:指黄河上游的黄河流域。百二:形容地势险要之地,多用作对国家形势的描述。

井牧:指边疆。冠带:指中原地区的人民。

朔方:指北方边境地区,泛指西北地区。正借:正当借用。河湟:即河西走廊和青海一带。不用兵:不需要用兵。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诗人送龚侍御进甫按关中的情景。全诗前两句为第一层,写诗人与龚侍御分别时的情景;后三句为第二层,写诗人对龚侍御的祝愿。此诗以送别为题材,但所表现的感情却很深厚。

“绣斧曾看渡海行,玺书今捧向秦京。”这两句诗是说,当年皇帝御赐了一双金绣斧头给诗人,那是诗人曾经随从皇帝渡海去边关时的纪念物,现在诗人又拿着皇帝御赐的玺书来到长安,准备去关中巡视。“渡海”与“捧玺”两个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随从皇帝去边关巡视的壮举,以及在边关生活的艰苦经历。

“临关青燧诸羌远,登阁黄云五畤平。”这两句是说,诗人登上了长安城的最高处——楼阁,眺望远方,只见关外的羌族居住的地方,一片青色的火光映照着他们,远处的山丘上笼罩着黄云,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这一句描写了当时长安城内外安宁、和平的气氛。

“百二封疆多井牧,三千冠带尽干城。”“百二”是指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这里指边关。“千”字在这里有夸大的意思,表示人数众多。“井牧”是指边疆地区,“干城”也作“捍城”,指守卫城池。这句意思是说,关外有很多边防重镇,这些地方由许多能干的人防守;而中原地区的人民也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

“朔方正借台中画,从此河湟不用兵。”这两句是说,北方的边境地区正在安定,用不着用兵去征伐。“朔方”是指西北地区的边疆地区,“河湟”是指黄河上游的湟水流域一带。诗人认为,由于西北边境得到了安定,所以用不着用兵去征伐。这里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统一大业的殷切期望。诗人希望西北边境地区安定,从而减轻中原地区的负担,为国家的统一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首诗的作者通过送别龚侍御进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通过回忆自己随皇帝去边关巡视的经历,描绘了当时长安城的安宁气氛,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大业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