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二客幸同时,几杖烟霞晚更移。
匡阜白莲能共社,会稽林竹旧相期。
丹丘不隔珊瑚井,明月犹通玉液池。
扶醉清秋凝望处,西来山色碧参差。

【解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是一首咏物抒怀诗。首联写自己虽老而精神不衰,仍与二客同游浮丘山。颔联写郑祖皞入社的盛况及会稽林竹之景,颈联赞美白莲、珊瑚、明月之美,尾联写自己扶醉凝望西来山色之景。全诗语言平易流畅,意境优美。

【答案】

①浮丘山中:即浮丘山,在安徽宣城东南。②郑祖皞:人名。③“二客幸同时”:幸,高兴。二客,指作者和郑祖皞两位友人。④“几杖烟霞晚更移”:几,拐杖。杖,支撑病体的器具。

译文:

我与二客在浮丘山中游玩,精神矍铄,心情愉悦。我们几人扶着手杖,在烟雾缭绕的山间漫步,欣赏着夕阳下的美景。

郑祖皞入社:郑祖皞因隐居不仕,自号“白石老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他到浮丘山中,结庐而居,自称“浮丘道者”。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苏轼到浮丘山探望郑祖皓,两人相见甚欢,于是结为兄弟,共饮至夜分方散。

会稽林竹旧相期:相传汉光武帝刘秀曾梦见一人说:“吾传业命汝,当乘鸾鹄车,驾六龙马,飞浮丘太山。”后以“会稽林竹”比喻高远之志向。

丹丘不隔珊瑚井:丹丘,山名,在今陕西商县东南。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得到一株珊瑚。李白《上阳台帖》中有“瑶池王母桃千树,霓为衣兮风为马”句。这里以珊瑚井暗喻月宫之门。

明月犹通玉液池:传说月中有桂树,折桂枝者可升天。李白有《把酒问月》诗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里用“玉液池”喻指月亮。

扶醉清秋凝望处:苏轼《九日次韵王巩》云:“携壶酌流霞,空翠三千尺。醉歌遗世喧,独倚西江阁。”此句即用其意。

赏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题一作“浮丘山中郑祖皞黄用砺入社”,点明是诗人晚年与友人郑祖皓、黄用砺游浮丘山时所作。

诗的前两句“风流二客幸同时,几杖烟霞晚更移”,是说诗人与两位友人幸会于浮丘山中的同一座山中,并一同赏玩着山间景色。“风流二客”四字,写出了三位友人都是性情高雅的人,彼此之间感情深厚;“幸同时”三字,则表现出了他们相逢的喜悦之情。“几杖烟霞晚更移”,则是具体描绘三人在浮丘山中游览的情形。

第三联“匡阜白莲能共社,会稽林竹旧相期”,则是从自然景物方面展开的联想。“匡阜白莲”一句是借用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诗句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会稽林竹”一句则是借古人“会稽曲”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怀念之情。这两句诗通过白莲、林竹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接下来的“丹丘不隔珊瑚井,明月犹通玉液池”,则是运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逐”的句子。在这里,作者将月亮比作珊瑚井和玉液池,寓意着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情谊如同明月一般皎洁、纯洁。

最后两句“扶醉清秋凝望处,西来山色碧参差”,则是通过对眼前景色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之情。这里的“凝望处”指的是作者在浮丘山中观赏风景时所站立的地方,而“西来山色碧参差”则是形容浮丘山中景色美丽、多变的特点。通过这两句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