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波激苇滩,其下石齿齿。
何异潇湘秋,和歌沧浪子。
【注释】
- 激:冲刷。
- 石齿齿:形容石滩上水波冲击岩石时发出的声音,好像牙齿相互摩擦一样。
- 潇湘:湖南的两条水道,即湘江和潇水。
- 沧浪子:屈原的别号,这里以之借指屈原。
【赏析】
刘禹锡在《元和太子宾客集贤校理赠秘书监集》中曾写过两首《湖口望鄱吴君弼归京》,其中一首云:“湖口望吴君,洞庭无暮云。秋风吹客耳,日落长江闻。”可见作者在公元825年(唐穆宗长庆五年)秋天离开长沙赴洛阳途中,曾在湖口停留。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时写的。诗人从九江乘船来到湖口,看到湖面上波涛翻滚、波浪撞击着沙滩,又听到水声在石头上撞击的声音,觉得这景象多么像潇湘一带的深秋啊!他想起屈原来,不禁赞叹说:“真是‘何异潇湘秋’啊!”“沧浪子”,指屈原。
诗的前两句写景。“湖波激”三字写出了湖水澎湃的气势;“苇滩”点出湖边有苇草滩,说明是在夏天,因为只有在夏天才有苇塘。“其下石齿齿”一句写石滩上的水声,好像是牙齿相互摩擦发出的响声,形象生动,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清幽的境界。诗人对景物的描摹,用词准确,想象丰富,给人以美感,也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后两句抒情。“何异潇湘秋”一句是说眼前的景象多么像秋天啊!“和歌沧浪子”一句是说想到屈原就联想到他唱过的《九歌·湘夫人》。屈原在《九歌》里多次提到“湘水”,如《少司命》:“望长楸兮北原,涕沾襟兮长叹。”这里的“长楸”,是指山岗上的树木。《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这里的“天”,是指陵墓。屈原死后,楚国贵族把他的尸体丢进汩罗江。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里建立了祠堂。所以“沧浪子”指的是屈原。诗人通过联想,由眼前的景色而想到屈原的事迹,从而表达了自己怀念屈原的心情。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水乡秋色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