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鸾道上粤王台,粤王如今安在哉。
惟有太行秋雁字,一年一度一飞来。
【注释】
粤:广东。呼鸾:传说中指仙人的叫声。道上:在路上。太行秋雁字:相传太行山有秋雁,每年秋天飞来,落脚在石上成“人”或“一字”。一飞来:每年秋天,一群大雁南飞时,总有几只落脚在这石上。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作者借咏叹大雁,抒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开头两句是说诗人登上了广东(粤)王台,遥望岭南,感叹起当年威镇一方、雄据南方的越王勾践;如今他安在?诗人不禁发出了深沉的叹息。“呼鸾”,是传说中的仙鸟。据说仙鹤叫时有鸾鸣和之,所以称“呼鸾”。《太平御览》卷三六引《风俗通》:“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一日,见大乌翔其旁,因号曰‘乌将军’。后复见之,因呼为‘鸾’。”这里用这个典故,意指当年的越王已死,他已不在人世,而自己还活在世上。
中间两句是说,如今只有这大雁,还在每年秋天,飞到这岭南一带来了。“惟有”一词,表明了诗人心中所剩的希望。“太行秋雁字”,是说每年秋天,大雁都飞到太行山一带去,有的就落在石头上,好像在刻着什么字似的。这里以“太行秋雁字”作比喻,说明大雁也像诗人一样,一年又一年地飞来岭南。
末句写景寄情:“一年一度一飞来”,点明大雁每年都来岭南。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虽然一生都在思念着祖国,但总是不能像大雁一样,年年都能回到北方,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雁的习性来寄托诗人的情怀。前两句是说,昔日威震一方的大鹏已飞往远方,而诗人仍滞留在岭南。“呼鸾”,是传说中能呼唤鸾鸟的仙人所发出的叫声,这里是诗人自喻。“道上”是说诗人在广东道上登台远眺。“粤王台”,即广东台,位于广州北郊越秀山上。“安在哉”,意思是说,如今的越王早已不在人世。“太行秋雁字”,是说大雁每年秋天都要飞来岭南一带。“一字”,是说这些大雁落脚在石头上,好像在上面刻着一个字。
【译文】
我登上广东(粤)王台,遥望岭南,感叹起当年威震一方的大鹏已飞往远方,而自己仍滞留在岭南。如今他安在?只有这大雁,还在每年秋天都飞到这岭南来了。
【赏析】
这首咏物诗,表面上写的是大雁,骨子里却是借大雁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首联“呼鸾道上粤王台”,诗人站在粤王台上,面对茫茫云海,发出一声长啸,想象着当年叱咤风云的越王勾践的形象。然而越王已逝,只余得空寂苍凉的粤王台。“越王”二字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越王的历史功绩;虚写则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无奈的感慨。
第二联“惟有太行秋雁字”,“惟有”二字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感与无奈。“太行秋雁字”一句中,雁阵成了诗人眼中的一幅图画。“落”字则写出了雁群在石上的形态。这一排雁阵,仿佛是在给诗人诉说着什么话。雁群在石上的落字,似乎告诉人们,它们每年都要飞回北方去完成它们的使命,而诗人却只能在岭南遥望它们。这一联中,雁成了诗人情感的象征。
最后以“一飞来”收尾,不仅照应了首联中的“呼鸾”,更是将诗人的孤独感与无奈之情推向了高潮。
全诗以大雁为线索,巧妙地把诗人的孤寂、无奈与雁群的飞翔联系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不平。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