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谁似大冯君,犹念寒毡郑广文。
今夕淮南还赋别,桑干归雁几时闻。
风流谁似大冯君,犹念寒毡郑广文。
今日淮南还赋别,桑干归雁几时闻。
注释:
- 风流:指才华横溢,风度翩翩。
- 大冯君:指冯汝行,即冯应京(1492~1566)字汝行,号月湖,浙江嘉善人。明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和诗人,著有《月湖逸史》三卷。他的诗才出众,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
- 寒毡郑广文:指郑广文(1407~1468),字时举,一字景玄,号夷山,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朝文学家,官至太常寺博士、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他以诗文著称,被称为“江南三大家”之一。
- 淮南:古地名,这里指代淮安地区。
- 桑干:古河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带,是黄河的一条支流。
- 归雁几时闻:指秋天北飞的大雁何时才能听到南方的消息?这里的“归雁”指的是从北方飞回中原或南方的使者或使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冯汝行在保定别驾期间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首句“风流谁似大冯君”,用“风流”二字赞美了冯汝行的才华横溢,而“大冯君”则是对他的尊称。第二句“犹念寒毡郑广文”,则回忆了与郑广文的友情,两人曾在寒冷的冬日中同坐一毡,相互取暖。这两句通过对两位文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三句“今日淮南还赋别”,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之情。“淮南”既指当时的淮安地区,也暗示了冯汝行即将离开此地。第四句“桑干归雁几时闻”,则表达了对友人未来重逢的期待。这里的“归雁”象征着远方归来的消息,而“桑干”则是黄河的一部分,寓意着友人将如同归雁一样,早日返回家乡或回到自己身边。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接下来是冯汝行赴保定别驾过广陵赋赠五首其三:高生击筑和燕歌,客似田光侠气多。行向部中询故事,千山风雨下滹沱。
冯汝行赴保定别驾过广陵赋赠五首其三:
高生击筑和燕歌,客似田光侠气多。
行向部中询故事,千山风雨下滹沱。
注释:
- 高生:指高渐离,战国时期著名琴师,以击筑技艺闻名。
- 击筑和燕歌:形容演奏音乐的场面热烈欢快。
- 田光:春秋时期齐国的贤士,以智勇双全著称,曾为燕太子丹谋划刺杀荆轲之事。
- 侠气多:形容人物性格豪放不羁,充满侠义之气。
- 部中:指官府或政府机构。
- 询故事:询问历史故事或传说。
- 千山风雨:形容自然景观壮观,如千山万壑中的风雨交加。
- 滹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是滹沱河流域的一部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琴瑟和鸣的场景,展现了冯汝行与朋友们相聚时的欢乐气氛。诗中“高生击筑和燕歌”,意味着有位擅长弹奏乐器的高渐离在演奏,歌声悠扬,与燕国的乐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热闹非凡的音乐盛宴画面。这样的场景不仅展现了音乐家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尚中对音乐艺术的重视和喜爱。
接下来的诗句“客似田光侠气多”,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里的“客”指的是在座的各位宾客或客人,他们如同古代侠士田光那样,具有豪放不羁、侠义无双的特质。他们的言行举止充满了豪情壮志,展现出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精神风貌。这种性格特征使得他们在聚会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最后一句“行向部中询故事,千山风雨下滹沱”,则将整个场景推向高潮。诗中提到“行向部中询故事”,表明冯汝行等人正在官府或政府机构中交流讨论历史故事或传说。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也可能涉及到一些重要事件或决策过程。而“千山风雨下滹沱”则是对这一场景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无论是风雨交加的千山还是波涛汹涌的滹沱河,都为这场聚会增添了更多的诗意和浪漫色彩。
这首诗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明末社会风貌和人文气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性格的描述,诗人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感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的诗歌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