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艇子钓鱼竿,万柳堤平六月寒。
太白原西金谷路,醉来浑作五湖看。

【注释】

伏日:夏天最热的时候。邓园:在长安城南,是唐代名士王维的别墅。水亭:水边的小亭子。刘宪(shàn):即刘禹锡。使:出使,指作官。王太仆:姓王,为官至仆射,即宰相。分得:分得诗中所写的内容。边多衣寒:因边塞战事频繁,朝廷征调士兵,人民穿的衣服多,所以天气寒冷。

【赏析】

此诗是李、刘、王三位诗人在伏日同游长安郊外的邓园水亭时所作的四首七言绝句中的第四首。全诗写六月时节,水亭景色,以及三人赏景饮酒时的豪兴与逸趣。

开头两句:“采菱艇子钓鱼竿,万柳堤平六月寒。”写的是作者在邓园水亭游玩时看到的景象。“采菱”是说乘船在湖上采菱,“艇子”指小船;“钓竿”即鱼钩,“万柳堤”是指湖堤上长满了杨柳树;“寒”字用一“寒”字,点明六月天气的清凉。从“万柳堤平”可知,湖水十分宽阔,堤岸平坦,这和前面提到的“水亭”,也就是一个水上小楼,有相衬的作用。

中间两句:“太白原西金谷路,醉来浑作五湖看。”是写三人游宴时的情景。“太白原”指长安城北的终南山,“金谷路”指金谷园,是当时贵族官僚聚居的地方。他们喝酒作乐,醉后把整个长安城看作是一片湖泊,这就是“浑作五湖看”。

最后一句:“太白原西金谷路,醉来浑作五湖看。”诗题中有“李明府邀”、“刘宪使王太仆”等字样,说明这首诗是三人共同创作的作品。诗中的三句诗虽然各自独立成章,但又是相互呼应的。“太白原西”是说他们游宴的地方是在终南山之西,而终南山又位于京城长安之西,所以这里所说的“原”实际上指的是长安城本身,这是对长安城的描写。“金谷路”是当时的名胜之地,这里也是对他们三人聚会地点的描写。“浑作五湖看”既包括了他们饮酒作乐时的豪兴,也包括了他们在长安城中游览的情致。

整首诗以“万柳堤平六月寒”开篇,以“醉来浑作五湖看”收尾,中间两联则分别写了他们在水上小亭和终南山一带的游赏活动。全诗写景叙事,语言流畅,形象鲜明。

诗的开头两句是写景,描绘出一个清幽的夏日水乡风光画面。“采菱艇子钓鱼竿”,写三人乘坐着小舟去湖中采菱,并使用钓鱼竿垂钓,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接下来两句写景,“万柳堤平六月寒”描绘了湖堤上杨柳垂柳、柳枝低垂、绿荫如盖、波平如镜的优美景象,同时暗示了气候的凉爽宜人,给人一种清新宁静之感。

诗中间两联是写人。“太白原西金谷路”一句交代了游宴地点,即终南山之西的金谷园。金谷园是当时有名的园林之一,也是一处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常常成为文人骚客吟咏的场所。“醉来浑作五湖看”表达了诗人沉醉其中的感受。这里的“五湖”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长安周围的水域,包括了整个京城以及周边的水系。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游宴过程中的愉悦心情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深刻感受。

结尾两句则是诗人对整个游宴经历的总结与感慨。前一句“太白原西金谷路”再次强调了游宴地点,而“醉来浑作五湖看”则表达了诗人在酒醉之后将整个长安城看作是一片湖泊的豪迈气概。这样的表达不仅彰显了诗人的个性特点,也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才华与气质。

这首诗通过对长安城及周边美景的描述以及三人游宴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语言流畅自然、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意与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