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海南行佛业兴,岩头犹纪过江僧。
渡芦去面嵩山壁,传得东来第一灯。
【注释】
达摩洞:又称达摩面壁,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室山。相传达摩在此山洞中修行九年,后坐化。
岩头:指少林寺的山门,即少林山门。
过江僧:指从长江对岸过来的和尚,这里特指南宋时期的禅宗大师慧可。
东来第一灯:指慧可传灯给弟子弘忍的故事。
【赏析】
这首诗是写达摩面的。达摩面壁而坐,九年之后便坐化了,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少林寺的山门前立了一尊像。这面石壁上刻着“达摩洞”三个大字。据说,当年达摩在这里静坐九年,最后终于悟道,并把佛法传授给了弟子。后来,他的弟子们又把他所传的这一脉佛法称为“东来第一灯”。
诗的第一句说:“浮海南行佛业兴。”这里的“浮海”指的是达摩从北方到南方来,因为当时南方盛行佛教禅学。“佛业”指的是佛祖的事业,也就是佛教。这句诗的意思是达摩来到南方,带来了佛教禅学的繁荣。
第二句“岩头犹纪过江僧。”这里的“岩头”是指少林寺所在的山头,也就是现在的少林寺山门。“纪”是记录、记载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已经有很多僧人在少林寺山头上修行,但是仍然有僧人从长江对岸过来学习佛法。这可能是因为当时长江对岸的人们也信仰佛教,或者他们想要学习佛法。
第三句“渡芦去面嵩山壁,传得东来第一灯。”这里的“芦”指的是芦苇丛生的地方,也就是长江下游的一些水域。“面嵩山壁”中的“面”是面对的意思,“嵩山壁”指的是嵩山的石壁。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有一位僧人渡过芦苇丛生的水域,面对着嵩山的石壁,向他人传教。这位僧人就是慧可,他是东晋时期禅宗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达摩的弟子。
整首诗通过描述达摩面壁的历史故事,表达了佛教禅学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