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流三峡,词坛擅五言。
故知能不朽,何以报殊恩。
异姓非花萼,同心亦弟昆。
剑看欧冶气,龙识李膺门。
欲拂尘途马,应知择木猿。
自言悲国士,谁更念王孙。
我辈心应逸,其徒术已昏。
风雷他日合,高谊满乾坤。

【赏析】

李伯熙(1468—1529)字子章(一说子美),号南溪,浙江嘉兴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右评事,有诗名于时。著有《南溪集》。张孝祥与李伯熙为同榜进士,且交游甚密。张孝祥在杭州任知府期间,与李伯熙相会甚频。这首诗是张孝祥为友人李伯熙送行时写的一首赠别之作。

诗的首联“笔底流三峡,词坛擅五言”,意思是说,我写诗如同长江之水,源远流长、滔滔不绝;我的诗词造诣,犹如长江的三峡一样,气势磅礴、波澜壮阔。这两句以江水和三峡的雄浑气势,来表现自己诗歌创作的宏伟气魄和卓越成就。

颔联“故知能不朽,何以报殊恩。”意思是说,所以我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不朽,但是我又能用什么来报答你的深厚情谊呢?这两句以“不朽”和“殊恩”两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对李伯熙深情厚谊的感激之情。

颈联“异姓非花萼,同心亦弟昆。”意思是说,虽然我和你是异姓之人,但我们都拥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可以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无间。这两句以“花萼”和“弟昆”两个词语,来表现自己和李伯熙之间的亲密关系。

接下来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剑看欧冶气,龙识李膺门。”意思是说,你看我手中的剑就像出自欧冶之手,我眼中的龙就像出自李膺之门。这两句以“剑”和“龙”这两个关键词,来赞美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欧冶气”和“李膺门”分别指的是欧冶剑和李膺的门徒,这又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自负。

尽管他自视甚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相反,他仍然谦虚谨慎,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欲拂尘途马,应知择木猿。”意思是说,我渴望像骏马一样奋力向前冲,但我也明白我应该选择像猿猴一样稳健稳重的路径。这两句以“尘途马”和“择木猿”两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对待生活道路的态度和选择。

最后两句“自言悲国士,谁更念王孙。”意思是说,我自己都感叹自己是一颗悲壮的国士,又有谁能真正地关心我这个被遗忘的王孙呢?这两句以“悲国士”和“谁更念王孙”两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而“国士”和“王孙”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两个词语,它们分别代表了他们的高贵身份和不幸遭遇。

整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才华和能力,以及他对生活道路的态度和选择,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独特气质和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